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尽管体育教学在客观上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但如果高校在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中缺乏对心理健康教学方面功能的重视,就很难真正让体育教学发挥更好的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应当确立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向功能,才能为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这种教学理念必须在学校层面建立起来,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与方式等设计中,应当积极考虑相关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积极向具有良好心理功能的教学内容倾斜。体育是将躯体和心智统一起来的最容易调控、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是体育锻炼、健身、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应当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相关研究,发现更为优良的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内容设计方案,实现其心理健康教学功能的最大化。
  2.应当加强对体育教学师资的相关培训力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没有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就难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功能。对于心理疾病的预防,需要体育老师成为“探测器”,敏锐发现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绪、性格和心态问题,帮助出现心理问题苗头的大学生发现症结之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疾病预防;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需要体育老师成为“咨询师”,能够从体育运动、身体调养等方面给出相关的知识和建议。因此,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要加大师资培训的科学化力度,要使得体育教学的老师具备较为丰富和先进的心理学知识,尤其注重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科学联系。
  3.应当使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技巧,提升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涵。不同年龄、性别、专业和地域的大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层面都有着因人而异的丰富体验,体育教学应当根据不同同学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着重对心理问题和情绪状态问题明显的同学形成聚焦,帮助他们检验自身的问题和困境,这就要求体育教学中应当融入各种具有心理学内涵和趣味的游戏、活动等,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案。例如,对待部分容易急躁、情绪容易冲动的大学生可采用下棋、慢跑、太极拳等缓慢持久的运动项目来进行干预;遇事容易紧张的学生应鼓励参加像篮球、足球、排球等公开的、激烈的体育竞赛或竞技性强的游戏,因为比赛的紧张激烈感能够对紧张心态形成有效地锻炼;如果学生性格孤僻,则可选择篮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通过团队式互动的频繁刺激,可以慢慢地改变孤僻习性,形成良性的人际交往。
  4.应对教学效果建立积极的评价反馈机制,以此为动力不断修正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要想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在体育教学中真正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不仅需要动员教师发挥作用,更根本的还在于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不断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面对面的积极互动。这就需要从教学绩效方面着手,通过教学质量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来形成对体育教学不断改进的根本激励。体育学习的评价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往往以外显行为技能作为评价指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习成效容易显现的特点,对每次体育课程都提出明确的质与量方面的要求,并及时运用同步反馈信息进行评价,以此形成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馈循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变施教因素,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减少负面情绪的危害,积极促进正面情绪的提升,从而积极发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