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与就业能力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心理资本正逐渐超越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有价值和最无法替代的核心资源。大学生在加强智力资本开发的同时,更应注重心理资本的开发。根据心理资本的构成,高校应该从促进自我效能、提升希望感、培养乐观精神和增强坚韧力四个方面入手,有效地开发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培养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使其在人才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资本 就业
当今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尤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模式,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及就业率的节节下滑使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紧迫且现实的社会问题。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头号杀手”,他们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恐惧不安,而这样的心理素质又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反作用于就业,使大学生无法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作为储备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事业的前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心理资本,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开发心理资本潜能,有效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中迫在眉睫之事。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于2002年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他将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认为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也属于资本管理。进而,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路桑斯(Luthans)对塞利格曼的概念进行延伸和丰富,指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或心理能力”。
心理资本由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构成。事务型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力(Resilience)四个组成部分。人际型心理资本包括自我管理能力(Self-management)、团结合作(Team-work)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相对而言,事务型心理资本比人际型心理资本更有价值。随着个体的成熟和大学期间人际交往的广泛,大学生的人际型心理资本可以得到较好的训练和发展。而事务型心理资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改变需要更多的训练和培养。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的事务型心理资本培养展开探讨。
事务型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坚韧力这四个因子。这四个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心理资本的培养及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自我效能指对于成功的信心。有自我效能感的人能主动提升自我高效地开展工作,甚至在长时间得不到外部支持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希望指意志和实现途径。美国心理学专家斯奈德(Snyder)将希望定位为“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中,个体能够设定现实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和期望,然后通过自我的决心、能量和自控的知觉来达到这些目的。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个体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坏事情总会过去,相信阳光总会再来的心境。乐观还表现了个体对事情的解释与归因。对于乐观的个体而言,积极事件源自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消极事件源自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偶然性的原因。
坚韧力指复原与超越的能力。狭义的坚韧力指个体处在重大困难或危险情境中,仍能积极向上。广义的坚韧力还包括从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中迅速恢复的能力以及超越平凡的意志力。
以上四种因子相互促进,以协同方式发挥作用,从而构成个体心理过程和个性中的积极倾向。
二、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
大部分大学生在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中,一般只关注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因此,他们所做的就是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和通过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资本。事实上,就业能力同时受到个体、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单依靠智力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心理资本,作为提升组织和个体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资源,应运而生。
对组织,即招聘单位而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人力心理资源的重要性。以往的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已无法满足本单位发展的要求,心理资本正成为不可缺少的第四大资本。因而,面对众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招聘单位挑选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知识、智力资本等传统竞争优势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成为市场选拔人才的有限标准。现代社会的优秀员工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源。这极大程度上关系到招聘单位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从个体的角度看,抛开世界金融危机和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等外在表象,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自身素质的欠缺。每个人的人生都具有未知性、动态性和不可测性。在变化的、复杂的、激烈的、残酷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该以何心理面对?是被动地反应与妥协,还是理性的、灵活的、积极的自我实现?积极的心理资本能够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选择和反应。高等教育的目标与价值绝不是简单地使大学生获得工作,而是培养大学生经过学习,实现内在素质与实际能力的平衡,从而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必然会增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较高的就业机会。
招聘单位注重大学生心理资本而自身心理资本又相对薄弱,大学生必须将拓展心理维度,实现心理资本积累,培养个体积极心理状态放在就业规划的重要位置。心理资本的提升对就业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正向作用。而对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来说,提升就业能力远比创造就业机会更具有发展和实践的意义。因此,高校要顺应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树立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理念,培育当代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