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与就业能力(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三、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

  心理资本具有投资和收益的特性,这表明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开发,将其潜力挖掘出来,进而使大学生在职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大学生处在青春期与成年期的转折点上,如何凭借自身的积极的心理资本力量去适应角色的转变,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追求自身价值与自我实现?
  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来改变个体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最为简便的方法。但因为个体没有切身体验,所以这种方法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是脆弱的,不易持久。只有成功体验以前自认为无法做到的事情的完成, 个体才能冲破对自我能力认知的拘囿,有效地改变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因而,成功体验是开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首先让成员列举自我感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后,小组将这个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集思广益,得出每个小目标的最佳实施方案和实现方法。最后,通过仿真模拟,帮助个体达成目标。这样的训练强化了个体成功体验,使他们相信,只要计划周密、策略科学、充分调动资源, 就“一切皆有可能”。
  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另一有效方式是发挥榜样的作用。当大学生看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同学能够取得成功时,他们往往也会有意识地模仿学习,相信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因此,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给低年级学生讲座,将他们的成功经历讲述给低年级学生,通过传帮带体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替代性经验,使学生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取得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2.大学生希望感的培养。树立希望感首先要打破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感觉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打破这种习得性无助要从调整认知开始。首先,通过寓言故事等使个体认识到自我的习得性无助的存在,看到自我设定的心理限制。然后团队对个体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个体意识到自身优势,并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将注意力尽可能投注到完成任务的策略设计上,而不是放在对任务可能失败的焦虑上,逐渐弱化直至最后突破自我心理限制。
  3.大学生乐观精神的培养。影响大学生乐观精神的一个重要因子就是归因方式。个体的归因方式越乐观, 就越倾向于将消极事件归为暂时性、局部性和他人的。反之,个体的归因方式越悲观,就 越倾向于将消极事件归为持久的、整体的和自我的。可以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即在心理学专家或受过一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行为的原因,合理解释以往的失败、 错误和挫折,将消极的、整体的、持久的归因转换为积极的、局部的、暂时的归因,以此提升个体的自信,增加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力。随后还要对于个体作出的积极归因及时给予强化,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4.大学生坚韧力的培养。爱迪生曾说,生活中的很多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是多么近。坚韧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心理调节和具体行动而展开。首先在心理层面,帮助个体从多个角度理解所面临的逆境,如从时间的角度,使个体发现问题只是本周存在,下周就可以柳暗花明。随着心理层面的更新,行动层面也随之变化。个体会对各种有力资源进行整合,思考如何基于多种可用资源和选择,采取最合理的方法克服逆境并最终达到目标。
  较低的个体能力水平,对学生而言,就是较低的学业成绩,这是他们心理韧性发展的危险性因素。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方式等方法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增强他们的知识技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从而有效提高自身心理韧性水平。
  对于处于职业探索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对自我心理资本进行培养和富足,一定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提升个人在求职中的竞争力,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确保成功就业。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