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在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今时代,“压力山大”已成为广泛流传的网络用语。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也已打破了原有的平和宁静,莘莘学子们在埋头功课的同时,眺望象牙塔外的风景,面对越来越激励的竞争压力和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弊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时有恶性事件发生。作为教师,这是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浅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为研究论题,首先对学生心理健康概念进行了阐述,而后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表现,针对这些现状问题提出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论文最后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管理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及社会经济变革的加剧,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及时的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媒体曝光药家鑫典型案例后,曾有人对高校的学生生活状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近些年在高校经常发生一些打架斗殴、故意伤人的现象,只是没有药家鑫案极端和典型而已。这从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进行,而且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想弄明白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高效满意并持续的心理状态,这是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概念是基本心理活动协调、完善过程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可以理解为学生的情、知、意、行达到完美的统一,可以协调、完整的适应社会。

  三、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部分的高校,几乎每年都有因为打架斗殴或触犯校规而被处分或被勒令退学的学生。也有很多同学因为不适应高校的环境、生活习惯、和同学关系难以相处、失恋、对所学专业的排斥心理、对高校教育模式或校领导的不满等,最终走向退学、伤害他人或自杀的绝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四川、上海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30%左右的有心理障碍,严重的占在校生的10%左右,也就是说,如今高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据我国国家教委的调查结果显示:89年的时候,被调查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为20.2%,92年的时候,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31%多,而到95年的时候,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33.47%,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比例不敢想象,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呈多样性
  在信息化市场经济时代,学生面临的事物和事情复杂繁多,导致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严重的已经患上了例如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就是稍显正常的学生也是整天担心着自己的一切,比如现在的女朋友怎么样,她爱我吗?对我忠贞吗?我的专业现在还行,等我毕业后会怎么样呢?学校的老师不公平,明明我的成绩好,却把奖学金给那个比我成绩差的同学等。

  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尊重个性发展,倡导差异化教育
  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也有利于给学生营造情感宣泄的渠道。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思想灵活,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没有完全确立,这就要求从事学生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这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他们实行个别辅导教育,即差异化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探索学生的心理共性,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正确价值的确立的教育
  把学生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加以细分,比如,责任感、自我价值的体现、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分别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最重要的。学生都比较敏感,校园里的环境、人际关系、专业、情感问题等,可能都不是很合他们的心意,拥有乐观的精神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心理压抑感,不至于因为一些小事情就引起很大的挫败感,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正确对待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等,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