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建设杜区体育。实现大众体育生活化
社区体育的出现,标志着群众体育的“单位所有制”的逐渐解体。社区体育把人们按照居住的空间重新整合起来,在余暇时间开展自愿参加的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此可以说,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实行每周5日工作制后,人们的余暇时间大大增加,社区活动成为一种人们善度余暇的重要内容。然而,中国目前的社区群众体育的社会组织发育不够成熟,居民生活区又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更没有专门的经费。因此,目前的社区体育仍由政府部门组织,涵盖了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社区体育和职工体育在并行发展。
1.4体育产业化渐成主流
在中国大陆,体育与经济、体育与企业的融合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现在体育产业化不仅逐渐成为主流,而且也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其动态表现出以下特征:家用健身器械十分畅销,如上海市1993年家用健身器械总营业额以200%的增长率上升;体育消费由集团向个人消费转移,1993年全国体育消费个人购买率达55%;体育设施出租业和体育培训业活跃,体育用品、设施的有偿提供业占体育产业经营活动的71.1%,体育培训业占70.1%;运动服和运动鞋畅销,一些知名运动品牌已经挤身国际市场;健康食品流行。每年以10%的增长率不断增长;向海外出口率增长,1993年向海外出口的体育用品总额达12亿美元。中国体育产业已开始步人了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其领域和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从以上几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体育社会结构正如其经济变革一样,处于一个分化和整合的关键时期,中国体育社会化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2我国体育社会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体育社会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他们在发展进程中有相互交叉的结合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邓小平同志指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体育社会化的本质是体育促进人(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的社会化。同样是对人的培养过程。
2.1体育社会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领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物质基础,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它是促进人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体育的健身功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促使人体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提高人体适应能力;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科学证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使青少年生长发育健全,体型健美。姿态端正,动作矫健;中年人身体健康,精力旺盛;老年人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这正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当然,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方面,体育并不是万能的,还须与其他因素如营养、医药等相互配合,才能培育更加完美、更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人。
2.2体育社会化过程中孕育出的体育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榜样
体育不仅作用于生物的人,同时也作用于精神的人和社会的人。人们通过体育实践能感受到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执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公平公正的竞争精神、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等体育精神。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强化体育的精神价值。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的拼搏意识和奋斗精神。在这个格言激励下,优秀的选手们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运动会的记录被一次次地刷新。在奥林匹克选手后面,有着亿万人民群众,选手们前仆后继、竞争超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强烈地感染着世人。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是奥林匹克运动价值体系的精髓。人们从中受到鼓舞、受到教育、受到激励,从而产生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