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关系
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高校学生是一个最集中的群体,也是从事健身运动最有条件、最有保障的群体。大学生处于身心较为成熟的青春时期,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因此大学体育对于巩固和提高中小学阶段体育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和树立全民健身意识。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掌握了丰富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担负指导校内学生体育的任务。还是指导社会体育的一支重要队伍,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体”,在“育体”的过程中包涵着“育人”因素。大学体育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传授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培养健身指导者;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高于其他非体育专业人群,一批批经过学校体育教育、具有良好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成为我国全民健身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体育与全民健身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科群集、人才荟萃,有一支科学研究的队伍,能为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高校利用其人才、物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进行的各种样的健身服务则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共享与应用。这样,能使更多的居民了解实施全民健身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懂得基本的健身知识,提高其民族意识和稳定人们的健身兴趣爱好,使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真正收到实效。
高校体育以竞技体育教学、课外锻炼、业余训练、竞赛活动等主要组织形式来培养和塑造人,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对竞技体育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对它产生兴趣,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过去的体育教学大多是“填鸭式”的,老师开设什么项目学生就要上什么内容;现在体育教学要从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体育竞技等方面培养、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对于身体的影响,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选择应用竞技运动项目和健身运动项目时,要加人一些新的内容,或者与其它项目、当地文化以及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它的娱乐性和竞技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而我国长期受学校教育阶段为中心的影响。应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体育意识,并使意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更高层次,促进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转变,树立终身体育观和广义体质教育观,在对人的教育中去理解体育、去实施体育教育,充分利用体育整体效应,达到教育、教养和发展之目的。《纲要》还指出:“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在保证实现体育教学基本目标的情况下,挖掘体育职业的功能,实行社会化目标导向,进行体育职业技能培养,提高竞技体育的水平,那么对高校体育将赋予新的内涵。学生一旦把体育与其职业需求联系起来,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终身体育教育”,这对高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层次的意义。
高校所选的体育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尽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或当地的民族特色,让学生能够看到明显的目的性和实际价值,不仅让他们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长久的求知欲望,充分利用竞技体育对人体的锻炼作用,结合其他项目的趣味和新颖性,将身体锻炼与全面教育充分结合。结果不仅是为了眼前,更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和发展,从长远的角度、从更广的范围去重新审视竞技体育的价值。要让学生喜欢,要让学生产生一种需要尝试的强烈求知欲,然后在过程中才能够真正产生体验的快感,让学生乐于学、乐于练。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他们制订不同的标准、目标和模式,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并适时进行肯定以增强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体育是人类通过自身专门的身体活动,满足身体发展和精神需求的一种特殊的价值追求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竞技体育是体育在系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会化和全民健身运动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体育发展的一大潮流。对竞技体育的价值与社会化体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时代意义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