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学习到学会学习、合作学习——论析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改方案构建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会学习;学校体育学;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校体育课程教改的背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3的体育专业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缺乏兴趣。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当前严峻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新的课程教改模式(目标一半导式教学法)和创造型教学原则。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人,人们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改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以培养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却还是沿袭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大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发挥和培育。体育专业由于学生文化成绩较差,更暴露了专业理论课应试教育的弊端,理论教师常常照书宣读,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讲些题外趣闻,有时理论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理论要则,学生却听不进去。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又养就了学生考前1-2周突击复习的坏习惯,使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基于素质教育中“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要求和造就新世纪体育师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们提出了以学校体育学这门兼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专业理论课为突破口的体育专业理论教学整体教改方案—,’目标一半导式”教学法。

  1教学改革的背景

  1.1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知识经济将在21世纪成为主导经济。这对教育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应当说,教育理论界多年前就已经注意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到若干前奏性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例如: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就自始至终暗含了培养创造性以适应生存需要的主题。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任务虽毫无例外是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报告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4个支柱。报告对尊重个性发展给予特别的强调,这实际上囊括了构成现代化创造型人才智能结构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1.2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建立在“仓库理论”基础上的,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难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复杂局面。“应试教育”旨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结果大多数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不到开发,多样化的创造个性得不到发展。在体育专业理论教学中表现为把知识看作是一种能力,对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情感、思维、个性体现并不重视,在教学中常常表现为反复灌输,并以考试成绩定论等手段以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以考试结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养成学生平时不读书,考试靠突击的坏习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创造动机得不到发展,“应试教育”选拔出的“精英”,大多成为高分低能。这种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使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规律的过程本身缺乏热情。在体育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弊端体现在:1)考前用功压倒平时兴趣,用外在的压力抹杀人天生具有的对知识追求、好奇和内动力。2)教师压倒学生,教学被看作是教的过程,而非学的过程,学完全服从教。3)死的知识压倒活的学习活动,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的知识都不能转变为学生现实的学习活动,理论脱离实践。4)学习内容的先后是以理论知识的复杂程度而不是以人的学习心理为次序,知识被看作是一种外在强加物。

    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学体育专业理论过程中,也普遍产生了种种厌倦情绪。在1998年对本系1.2,3年级150人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上理论课的注意力集中的有21.02%,较分散的占80. 31 %,还有8.61%的学生上课不守纪律;从整堂理论课的精神状态上看,只有14.96%的学生精神处于饱满状态,说明上课时精神状态欠佳。2000年对本院1,2,3年级共428人进行调查,喜欢上理论课的占33. 51 %,说明理论课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的影响因素次序为:授课方法(35.66%)、教师教学风格(25.47%)、个人动力(13.94%)、考试压力(11.53%)、教师个性(9.38%)、其它(4.02%),说明教师授课方法和教学风格是影响学生态度的主要因素,教学效果改进的主要责任在于教师和教师所采用的教法。

  1.3教师教改的迫切需要

      面对体育专业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缺乏兴趣、理论教师上课难的现状,教师在探讨如何进行深入教学改革,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目标,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从灌输式教学中解脱出来,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他们在局部上进行了改进,如教材改革(通过精选教材内容,增加内容信息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讲座、讨论、课外作业、多媒体教学等),但没有跳出教改活动围绕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传统框架,没有能完全从学的角度人手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行为、情感、动机等,然而它代表了体育专业理论教师的一种改革心声,一种迫切的变更需要。

  2“目标一半导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2.1集学术主义课程论与人本主义课程论优势为一体

    学术主义课程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流派,其影响远远超过了由博比特(Bobbit)创立的工学主义课程论与康茨( Counts)、布拉梅尔德( Brameld)创立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坦豪斯(Steln(;use)、布鲁纳(Bruner)、施瓦布(Szchwab)等,它认为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为年青一代智力的充分发展,能够使个人和国家在异常复杂的竞争时代中具有更好的生存机会和能力,把学生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因此它主张(1)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组织课程;( 2)设计螺旋式课程、重视内容安排的序列化;(3)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教学;(4)提倡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然而这一流派也暴露出了过分强调理论,偏重课程的学术化(培养少数尖子式教学课程),被认为是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

    人本主义课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梅茨等人,它认为课程应为每个人提供自己感到满意的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意(affect)、认知(congnition) ,感情(feeling)、理智(intellect)、情绪(emotion)和行为(behavior)等,并发展其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建立了“人性中心课程”( Humanity —centered Curriculum)。它的出现对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重视人文学科课程、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它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在实施中易助长自由主义。

    基于上述现代西方各流派的优缺点,在体育专业理论教改过程中,首先需考虑到应针对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压倒学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体现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等因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积极学习过程,造就学生学会学习、学习适应、学会生存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新型教学模式应是以培养学生能力,适应社会需要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尊重学生情感、需要、个性、兴趣为向导,集学术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优点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2.2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