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过程: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  过程  复苏  探索  讨论  实验

  (论文摘要)从1978年至今,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复苏、探索、讨论到实验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从整体来认识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改革进程,并试图揭示其中的成效与不足。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现在,和基础教育其他学科教学改革一样,语文教学改革也走过了近30年。正如加拿大教育改革专家富兰所说:“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 al语文教学改革近30年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而作为一个“过程”,其中有些什么经验和教训?哪些属于传承或创新?需要我们客观地去认识和总结。

    一、复苏(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前期)

    “文化大革命”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有目共睹。1979年冬,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福建、江西两省对两所学校初、高中8个班的学生进行作文和语文知识测试。测试结果反映:“水平相当差和很差的竟占多数。”czl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开始“复苏”,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也就是双基。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什么?我看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和表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落实“双基”,具体体现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上。初版于1978年的人教版“合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这样一些特点:每个单元都是读写听说训练与语文知识教学的小综合体;课文分课内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三大类;文学知识、文体知识以及读写听说知识结合练习、注释介绍,而系统的汉语知识则集中编排在课本后面。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套教材当然“不怎么样”,但如果翻阅一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材,就应该充分肯定当时语文教育工作者所作出的努力。

    不少有影响的教师在这一阶段就开始试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例如,广东省潮州市六联小学特级教师丁有宽多年来从事“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他主张低年级学生学习“四素句”(说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四要素的句子),以给中高年级的读写打好基础。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斯霞主张:“教师要充分用好课堂教学的时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当堂理解,当堂巩固。”〔司有些语文教师上课时还通过指导学生赏析与积累词语,使他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的“什么是提高语文能力最有效的方法”的讨论中,张志公等先生在肯定“多读多练”的同时,认为“要力求做到语文能力教学科学化”(s],试图通过科学手段规范语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后来出现了如陈钟梁先生所说的“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程序的系列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以及教学评估的标准化”等问题,(6]使语文教学陷人一种颇尴尬的境地。不过,我们今天在认识这些问题的时候,仍不能不承认张志公先生等“立论”的依据迄今依然存在。实际上,教材“说‘深’说‘浅’,基本上是凭感觉”;作文凭什么判分,“也说不太清楚,基本上也是‘一人一个口味”’。(7]对这些问题,迄今仍在寻求解决。此外,当时的实验与探索还存在教学设计多从“教”的方面考虑,而较少从“学”方面去探讨等不完善之处。广州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叶志盛先生后来坦然地承认:当时的实验“忽视了语文的学习法,只是强调教法”。(8]

  二、探索(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前)

    1987年,上海华东师大受国家教委委托,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多所学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错别字、病句减少了,但阅读和写作成绩仍未能令人满意……语文的应用能力比较差”。(9)显然,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其实,这种主张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学者提出来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已成了经典名言。他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