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原因及对策(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四、培养策略
1.为学生营造成功的学习体验
Bandura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加以发扬和发挥,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的成功事例进行回忆,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自我效能感。
2.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成败作积极的归因
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行为的归因。个人的成败经验可分为亲身经验和替代性经验。亲身经验就是个体所亲自经历的成功或失败的直接经验,这是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一般说来,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特别是反复的失败则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特别对于挫折承受力较弱的学生而言,这种后果就更加严重。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而稳固的自我效能感则不仅较能经受挫折的打击,而且还会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相类似的人在某项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完成同样的任务;当看到与自己相类似的人遭到了失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则往往会降低。个体的归因方式是除成败经验之外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个体把成功归于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像运气、任务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把成功归于能力这种内部的不可控因素则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把失败归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等,则会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3.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成功榜样
什么是目标?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刺激。心理学称之为诱因,行为科学称之为目标。根据勒温的观点,人们的社会行为往往是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动机要能引起行动,不仅要有内在条件,还要有一定的外在条件或环境作为刺激来引起需要,才能够激发动机。目标就是这些外在刺激,它是行为动机的诱因,能刺激人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行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动机才是有效的。目标的实现,使人们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用榜样来激励、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树立合适的学生榜样,使之与班级其他个体之间具备相同或相近的学习状况;通过对榜样的认同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白,这些榜样虽然很优秀,实际上在许多方面和他们一样或差不多,只是由于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和肯于努力才使他们脱颖而出,取得了成功,实现了心愿。
应该说,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
参考文献:
[1]张庆宗.自我效能理论对外语学习策略教学的影响.
[2]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 ,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