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论文摘要:教育有很多目标和任务,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是实现学生的身份建构。而在学生诸多身份中,教育不能只偏重于社会身份的建构,而忽视学生文化身份的建构。只有把学生文化身份的建构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把合作型学习作为文化身份建构的最佳方式,我国教育才有可能摆脱困境。

  论文关键词:教育 社会身份 文化身份 建构

  在这个世界上,教育要完成的任务很多,但是有一项很重要、却又少被人提及的任务就是通过教育建构学生的身份。学校是使人社会化的一个专业场所,而人的社会化的标志是获得身份。不懂得如何获得身份,不遵循身份的约束和规则,没有自觉的身份意识,人是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学校在教育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

  一、身份及其价值

  “身份”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然后才是一个理论问题。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漫长西方的历史时期,个人在身份上没有选择的权利,是被决定的。欧洲在中世纪时,家庭的地位决定其身份。贵族按照公、侯、伯、子、男划分等级,一旦继承了某一等级,则终生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那种被决定的、等级制的和不变的身份受到质疑和反对。“‘身份’真正变成一个文化问题,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确立起个人主义观念之后。由于‘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位置得到彰显,作为区分‘个体’和辨认其社会归属依据的‘身份’,才成为公共思考的重要对象”。从此,身份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特别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西方社会学家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创立了社会身份理论和认同身份理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身份问题。
  虽然我国早在宋代就出现了“身份”一词(《宋书·王僧达传》中有“固宜退省身份,识恩之厚,不知报答,当在何期”),但是,“身份”的学理资源来自西方,来自于英语的“identity”,它本身兼有“身份”与“认同”两层含义。基于词源学的意义,有人认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身份’一旦被‘认同’为某种属性或者与其他属性相比,个体才据此确认他在一定社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有人说,“身份是由一系列自我观点组成的, 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 通过自我归类或在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符号学的角度讲,有人说,“身份是与符号文本相关的一个人际角色或社会角色”。无论这些定义有多少区别,但是身份的基本特征是人所共认的,即“‘独一性’(uniqueness),身份是自我自觉的选择;‘延续性’(continuity),符合自我的一贯性;‘归属性’(affiliation),即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组合”。
  身份对于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一个人生下来就获得了身份。此后,在他的一生中,他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身份。这里的活动,既包括群体也包括独处,既包括行动也包括思维,甚至一个人死了以后还保留着身份,只不过他本人没有身份的意识而已。其次,身份的集合处和聚焦点便是自我。威廉·詹姆士说,“自我”就是“我所拥有的一切”。 例如身体、能力、房子、家庭、祖先、朋友、荣誉、工作、地产和银行账户等[5]。但“自我”并非上述内容的简单相加,它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主体意识的觉醒,不仅带来了对身份的认同,而且带来了对身份的反思。再次,人的身份起初是被选择的(也有人认为,这种未被认同的身份还不能称之为身份),而由于自我的产生,形成了人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自觉,身份方才成为人的自我选择。我可以选择承认此身份,抛弃和拒绝彼身份。但是,身份的选择同时与责任相联系,我选择、认同了此身份,就意味着我担当起与此身份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意味着我获得了归属感。

  二、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古代中国,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和社会分工的相对简单,身份也比较简单。比如一个男性少年,他在家中是父母的儿子,是弟妹的兄长;在私塾是一个学生,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的身份了。而在当代则不同了,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多样,人的身份也变得复杂多样。同样以一个男性少年为例。他在家中是父母的儿子;在学校是一个学生,一个少先队员;在社区是一志愿者;此外,他还是一个网民,一个博客写手,某一歌星(影星、球星)的粉丝;等等。但是无论身份是简单还是复杂,它有一个基本的分类标准,有人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即“1)生物指标:包括种族、性别、年龄、身高,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还有DNA、虹膜以及指纹等。2)社会标准:包括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态、工作履历、经济状况以及专业技能等。3)文化标准:包括个人趣味、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等”。此外,也许还要加一个政治标准,党派还是无党派,忠臣还是奸臣,汉奸还是民族英雄,等等。当然,上述有关文化标准还比较狭隘,容当后文补充。
  总之,按照上面的分类标准,人的身份大体上可以分为生物身份、社会身份、政治身份和文化身份。每个人都是这四种身份的综合体,他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身份的影响和作用。在这四种身份中,除了了生物身份是先天自然赋予的,且一般情况下不可改变之外(变性、增高属于例外),其余三种身份都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其中学校起着基础的、主导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上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其间在学校的时间长达16年。这16年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身份,包括身份的意识、身份的期待、身份的定位、身份的技能和身份的认同。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我国教育,可以发现,不同的时代对身份的建构有不同的侧重,其中最具有对比意义的是“文革”极左时期的教育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在极左时期,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政治身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党、领袖和国家的忠诚及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认同,把学生的身份定位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身份的教育和培养手段则是灌输阶级斗争的理论,即以人的阶级出身划定身份,强迫人接受所谓剥削阶级(包括他们的子女)与被剥削阶级(包括他们的子女)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其结果,无论是阶级斗争中的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最终都成了政治阴谋的工具和牺牲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