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自我教育的反思与求索(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可以说,任何一种理论都是逐渐成熟并趋于完善的,自我教育的概念或理论,自然也是循此轨迹形成与发展的。以上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自我教育加以阐释,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未能真正揭示自我教育内涵。这种为时久矣的迷失与困顿,使人们难以对其准确把握。在这一背景下,笔者试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对自我教育这一命题做出某些解释,试图突破传统意义上概念本身的局限性并加以发展。正是前人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佐证依据,使我们逐渐走出自我教育困顿与迷失的误区。笔者结合以上观点提出,自我教育是主体我对客体我进行的统一教育,是个体根据社会和自我发展需要,自觉提高和完善自身素养,成为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过程。

  三、自我教育的求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系统分析是一个理智的工具,可以用来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和批判性的研 究”。求索自我教育的统一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人类教育之精华,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回归教育的本质,可促进人的发展,是培养完人的教育。
  第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自我教育的出现是以个体独立的个性意识为基础的,并以具有个性意识的学生的独特身份出现的,他们在了解与认知内外部世界的进程中,一般会自觉地以“自我”为教育对象,不断使自身得到充实、提升与完善,故自我教育是学生个性彰显与发展的有机建构,鉴于此,自我教育是个性化的。也就是说,对于自我教育的研究和建构无论理想的还是现实的,是倾向于某一点的还是倾向于某一面的,都是基于独立的个人而确立的。所以说,自我教育主要指个体的个性化教育,这一点毫无疑义。但同时也应看到,个性融于共性,在共性中也会闪耀自我教育的光彩,这是在依靠团体的、集体的背景氛围熏陶下进行的,这也正是“我”与“你”与“他”的互动关系。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C.H.Cooley)在其《人的本性和社会控制》中所言,“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映进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他提出,人们认识自己,形成对自己的看法和感觉,需要借助于他人的言谈话语和行为举止。当我们与其他人交谈时反射给我们的正是这种自我的视像”。此外,真正有效的自我教育不是脱离共性的,它往往是寓于共性之中的一种个性化教育。基于此,“自我教育”所凸显就是个体形成的自我教育素养,这决不意味着自我教育一味强调个性而成为脱离共性大家庭的“另类分子”,这种个体素养可以在共性化的自我教育中得到锤炼与提升。总而言之,个性化的自我教育与共性化的自我教育是并存的,来自不同个性的自我教育汇聚成共性的自我教育,共性的自我教育为个性化自我教育提供健康成长所需的养分,如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
  第二,“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和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个体一般会在自我意识指导下从事一系列行动,这一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教育过程。教育要想发挥效用一般要通过教育对象接受与理解,即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含有自我教育的因素。基于个体自身的特殊性,自我教育素养的水平差异显著,因而,最终升华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众所周知,自我教育是个体对自身的能动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个体自觉地把相关知识吸收并纳入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素养,使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融合。德国哲学人类学家米切尔·兰德曼(Michael Landmann)指出,人是一个不断的变化者,在变化中完成其精铸之旅。变化发生在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人的心智结构在不断地运动中,不断地遭遇一些新的情境,同化的机理使其适应着环境或调整着自身。自我教育素养愈好,其吸收内化的程度愈高,升华出的自觉性就愈强,由此差别,就有了自我教育结构上的区分。吸收的自我教育,还只是自我教育一种表现形式,但它还不是完全吸收后的自觉和能动的行为反映。我们说,这是自我教育的初级阶段,这时的自我教育是教师讲授下的知识的同化与吸收。从表面上看它是自觉能动的,但究其实质可以说是自我教育的结果,即自我强化。在此基础上,要想使自我教育形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必须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吸收走向升华。这种升华不可能长久地驻足,它需要以顽强意志去保证实施,如果内化不深,意志不强,升华后的自我教育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第三,“自悟”与“他教”的统一。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曾指出,“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也不象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做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做是和自己相同的”。“领”与“教”原初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概念,但自我教育这一“双面胶”却把他们牢固地粘合在了一起,自我教育也就成了“自悟”与“他教”的统一体。人刚生下来没有什么道德、知识与智力可言,只存在形成道德、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自然前提或可能性。可能不等于现实,还必须创造条件使可能转变为现实。这也就是说,拥有自悟可以把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有鉴于此,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弗李特纳(W.Flitner)曾说过,“可塑性是每一个人每一个阶段生活本质的改变,至少是行为受外界影响,尤其是按计划的、有目的地发生有规则的改变” ,“他教”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自我教育不仅仅是自悟,而且同时也是他教。这种理解使自我教育具有了新的涵义,自悟是一种个性化的、能动的学习形式;而他教是激发独立个体自悟潜能的制动前提,即承认独立个体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所以,自悟是个体通过不断地认识主体需求、并运用适当的方法予以满足、以实现提升个体全面素养的活动。正是“自悟”通过接受外部“他教”的影响,使自我教育发挥最大效用。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