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固守”与“转型”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论文摘要:由于部分教师受限于思维定式、受阻于教育价值理解、受困于理论匮乏,致使其依然固守传统。要实现教师的转型,首先必须树立名师意识,力争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其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第三要磨于实践,积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创意;第四要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论文关键词:教师 教育改革 固守传统 转型

  一、教育改革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改革视野扩展到了教育事业的全局,深入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辉煌的实践成绩。但是,受主观和客观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尚未深入彻底地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学生“被教育”或“被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潜能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及丧失自我发展权利等传统教学的弊端依然存在;人们重知识轻技能、重升学应试轻素质养成、重学历轻能力的成才观根深蒂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多样发展、人人发展的观念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已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不相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精神要旨仍是当前广大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广大教师只有以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重建教育教学理论,用专业人员的标准审视自己的职业和教育行为,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才能完成教师由“职业型”向“专业型”的转变。

  二、教育改革中教师“固守”的根由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成败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不够彻底,对于课程改革新理念的价值判断仍然停留在表面认知上,致使部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依然“固守”传统。
  1.受限于思维定式
  基础教育改革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追求教育理想的广阔舞台,同时也给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之倍感困惑。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系统具体但又有一定实施难度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新颖、开放、充满情趣的各科教材以及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一些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无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转变。课程改革十余年来,教师的教学中依然相当程度地存在着重传递轻引导、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情商、重分数轻素质的工具理性主义倾向。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部分教师扮演着矛盾的角色:既是传统教学理念的奋力抛弃者,又是其忠实的执行者。这意味着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首先承认自己是一个具有理论构建潜质即具有学习理论、吸纳理论和构建理论能力的主体,同时又承认自己的专业生活需要不断的构建。尽管教师理论主体自觉对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重大,但现实中教师的理论主体意识常常处于被抑制或缺失的状态。这一矛盾事实背后的原因是,广大教师难以挣脱传统教学思维定式的束缚,陷入了“理论”难以指导“实践”的尴尬境地。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习惯于固守其既有的经验而对教育教学中所发生的发展变化往往视而不见。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不是基于教师学科知识储备不足等教学技能不娴熟造成的,其主要根源是我国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理念构建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教育理论是一种体现人类教育智慧成就的逻辑体系。教育理论的思维方式是在教育生活中凝聚和升华的规范认知,集中表现为探索教育真理的求真思维、尊重教育事实的求实思维、自我扬弃的批判思维和超越现状的创新思维。思维集合的力量决定着思考价值的最终判定。可以说,理论的思维是一种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定真理的独创性的理智力量。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理论的不足是致使其教学思维方式失去独创性、批判性,并逐渐僵化、萎缩的根本原因。由于受限于个人思维定式与外部教学环境的束缚,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犹如重复性的机械劳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更替,换言之,是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转变思维方式、重建教育理念是相当艰难、甚至十分痛苦的事情。就教师个体而言,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意味着教师对业已存在的认识误区、思维定式和教育行为的批判。这种批判还会受到来自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传统流弊的多重压力。压力之下,势必加固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式,致使教师死教书教死书、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坏”教育将得以延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2.受阻于教育价值理解
  生命实现最优发展、生存获得最佳状态是教育本真价值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使受教育者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使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实现教育本真价值的最大化,教师就要不断地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新时期,基于对人的发展的重新定位,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追求的核心价值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的教育改革为教育的功能赋予了新的内涵,更加强调了对“人”的关注。受教育认知和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教师对教育核心价值的理解与追求存在着巨大的偏差,即新旧教学理念的并存。不同的教育认知支配着不同的教育行为。基于对传统教学的固有认知,加之对教育本真价值理解得不够,致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依旧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缺少双向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离不开知识,教学永远是关乎知识的教学。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过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忽视了通过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价值,即“转识成智”的价值。作为教师,须有培育“完人”的高尚情怀。要把一个人的德、智、体、美、情各方面综合起来,育出一个完善的人,以实现教育本真的价值追求。课堂教学中,不论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是道德与精神的孕育,都要服务、服从于人的生命活动,要让学生的生命意义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其生命活力得到张扬。
  3.受困于理论匮乏
  教育理论是人们借助一系列的教育概念、教育判断和推理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教育理论是在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进行抽象、概括与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专门化、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和间接反映。教育者要运用理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探索教育的奥秘,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改造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教师熟谙教育理论,对当前教育改革所倡导且适合自身教学的理论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他就有能力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物,观照课程,指导实践,反思课堂活动,完善课堂行为。教师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容易借助理论的指引解决问题。固守传统教学方式,甚至抵触课程改革的教师,主要是缺乏对课程改革理论的正确认识与理解。缺乏教育理论的引导,教育者将很难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亮点,即使偶尔发现了,也容易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登高才能望远,居高才能临下。只有通晓教育理论,才能站在教育理论的前沿,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才能认清教育改革的形势并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之中。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