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开发研究及启示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论文摘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就业率,且其毕业生深受雇主欢迎,其根本原因在于其重视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开发。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开发的经验,给我国以下列启示:一要重视可雇佣性技能的全面开发,二要重视可雇佣性技能的全过程开发,三要重视可雇佣性技能开发的全员参与。
论文关键词:德国 可雇佣性技能开发 启示
可雇佣性技能是一个涉及到大学生就业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必要时)的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能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在德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且自1980年以来一直高于其他受教育人群。目前,德国约有2/3的工程师、1/2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应用科学大学。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可雇佣性技能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经验,对我国高校可雇佣性技能开发具有重要启示。
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可雇佣性技能开发分析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众化的扩张时期。为了应对雇主对毕业生区别于以往的高要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应运而生。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通过决议将FH的英文译名定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中文译为“应用科学大学”。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除了综合性大学之外的第二大类高等教育机构。自成立以来,应用科学大学特别注重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开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
1.基于课程设置的可雇佣性技能开发
德国突破了传统单一型人才培养的理念,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为己任。具体途径是通过有效的课程设置为本科生奠定较宽范围的学术基础,然后再通过专业技术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其有面宽、科目多、知识广泛、专业性强的特点。具体而言,理论课程开设6个学期,期间完成40门左右的课程。理论课程主要分为宽阔领域的基础课程、专门领域的专业课程、互补领域的最初就业能力提升课程。通过这种宽口径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学会了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等适应性技能。
2.基于工作体验的可雇佣性技能开发
工作经验是影响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最大的因素,雇主总是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人,这样的人总能清晰地表达自己并且自如地应用他们学到的东西。首先,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从学生刚开始入学就对工作经验有相关的要求,学生必须持相关的工作证明才能入学。其次,在四年八个学期的教学中,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除了六个学期的理论课程学习外,剩下的两个学期完全安排实习。两个学期的实习不是在学校的实习工厂,而是与企业合作完成的,这是其可雇佣性技能开发经验之精髓。第一次实习设置在第3或第4学期,使学生在理论之上进一步把握专业知识,并对职业进行相关了解和体验。学生主要在工厂车间完成本专业的工种和相应的技术服务学习,使学生能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实习过程是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考核的,最终要进行鉴定给出成绩。第二个实习安排在第7或第8学期,要求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做的是实际工作,完成的是真实项目。毕业设计也是企业生产实践当前面临的问题,答辩考核也是由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两个学期的工作体验使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大大地提升,将可雇佣性技能开发从高校延伸到了企业。
3.基于雇主参与的可雇佣性技能开发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走的是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与企业密切合作,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指导教学科研,避免在可雇佣性技能开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的教育提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错位。具体而言,专业设置是根据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做出的,一般而言,大学的王牌专业就是依据学校所在地的支柱产业设立的。教学方面的实践教学和项目教学都是在雇主的直接参与和一定程度的主导下完成的,保证了可雇佣性技能开发是面向企业需求的。科研方面,企业不仅为学校的科研项目提供经费资助,同时还将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委托给学校。而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提升了自己基于企业需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三个环节的企业广泛参与,学校教育者就会潜移默化地接收到企业对于特定岗位的胜任力要求,让他们深刻的感受到,要想保证自己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进而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必须具备何种可雇佣性技能,从而在可雇佣性技能开发实践中能有的放矢。
4.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可雇佣性技能开发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可雇佣性教育,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教育。第一,在理论教学中学生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教师只讲提纲,教学生如何去寻找知识,学生知识不是教师课堂教授的,而是由学生到图书馆查资料总结习得、或到实验室亲自做实验分析归纳得到的。第二,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确定自己选择的课程、论文的选题、具体的实习单位,并根据变化的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计划。第三,实践教学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经校方同意后签订实习合同。具体实习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完成并进行鉴定。校方只负责统一收取实习成绩报告。这样一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按照可雇佣性研究专家Lee Harvey的观点,“可雇佣性是一种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会怎样学习。可雇佣性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过程,不仅仅表现为找到一份工作,更确切地说是使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
5.基于教育主体特色的可雇佣性技能开发
师资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教授。教授必须是“双师型”教授,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强调学术与实践的统一。教授在授课期间,可享受 “调研休假”,可以到相应单位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其目的是及时发现当前学科的前沿知识和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二是讲师,德国大学的讲师是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并非学校的员工,是缘于校企合作而产生的新生力量。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里有将近三成的课程是由这些人讲授的,他们能够把生产实践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讲授给学生。三是实验室工程师,这些人都具有相应的工作经历并取得了工程师资格,他们担负着实验室教学和实验室检修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