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教师社会良知的理想诉求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论文摘要:教师是价值的传递者与创造者。社会良知是价值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基于知识分子论的视角研究教师的社会良知,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社会的批判者、阐释者、业余者、专家等多重身份统一。
论文关键词:教师 社会良知 知识分子论 理想诉求
“我们正处于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已陷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产生的断裂时期”,这一断裂使现代人的心灵感觉到不安与空虚,从而出现了人们常说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在这种危机下,教师中的“空心人”与“碎片人”逐渐增多。他们当中有些人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感和方向感,有些人处于与自然、社会分裂的斗争状态,内心矛盾与冲突此起彼伏。然而从根本上讲,所谓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是人们缺乏信仰与理想的表现。教育是关于价值及其传递或创造的过程,诚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教授所说,“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教师是价值的传递者与创造者。如果教师陷入“精神危机”,那么价值传递将会断裂,价值创造更会成为虚无,教育也将失去原有的职能和意义。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应该是社会的良知。教师对于自身社会良知的反思和剖析,正是教师对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的内在思索和追问, 是一种真实的自我社会角色的确认过程,它有助于教师脱离“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的困扰,扔掉“空心人”“碎片人”的代号,成为健康的人、完整的人。从知识分子论的视角研究教师的社会良知,教师应该是社会的批判者、阐释者、业余者和专家等身份的统一。
一、批判者
知识分子是批判性的存在,批判已成为知识分子的自我体认,也成为他们自身的辨识标志。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知识分子的批判都是一种“解毒剂”。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批判性是其社会良知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有社会良知的教师应该担当批判者的责任。
批判不只是纯粹的反思和判断,其本身既有理论的因素又有伦理的因素。批判的复杂性使它不同于简单的批评。美国学者塞拉?班哈比卜指出,“批评站在它批评的对象之外,维护规范反对事实,维护理性的命令,反对世界的不合理;批判拒绝站在它的对象之外,而是将其对象内在正常的自我理解与其实际的现实并置……批评不解释自己的立足点,或在进行批评任务前就假定了它的立场有效”。塞拉?班哈比卜的这段话精确地概括了批判与批评的区别,从而凸显出了批判的特性。
批判是“深刻而全面的分析、评价或断定”,批判所评论的具体内容既可以是“是”与“非”,也可以是“优”与“劣”,还可以是“正误”、“得失”,等等。批判的角度既可以是事实的、逻辑的,也可以是伦理道德的。批判的领域既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文化的、社会的等等。因此不能简单地理解教师的批判者身份或批判功能。首先,不能把批判只理解为政治批判或社会批判,教师的批判除此之外,还包括文化批判、思想批判、艺术批判等等。其次,知识分子在不同的生存和活动的历史、现实条件下,其批判活动的取向和形式不同。如法国知识分子以政治批判而著称,英国知识分子更注重文化领域的批判,德国知识分子则偏好哲学理论批判。
从思维的角度看,批判既包括了怀疑与否定,也包括理解与宽容,因此并不意味着纯粹的否定。鲁迅认为:“无破坏即无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一种寇盗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一种奴才式的破坏,结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这两种破坏都是没有新建设。当今社会无论是文化、文学还是艺术界都流行起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化社会,肯定多种价值存在,包容各种批判的声音,这固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提倡多元化社会并不能否定社会核心价值的存在,并不能容忍那些打着“后现代主义”旗号的破坏性的肆意批判,否则将会导致虚无主义。批判应该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批评性与建设性的辩证统一。
另外,批判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思与质疑而做出重新判断与理解,它不等同于一般的是非判断与理解,而是以“高深知识”为基础、以社会理想为标准的负责任的深刻反思与重新理解。批判的内涵集中体现为这种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与社会功能。教师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活动”,其根本目的“是给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目标和动力”,从而起到社会良知的作用。
列维?斯特劳斯和伽达默尔都说过,只有与另一种文化或另一种文本遭遇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遭遇”是从一种纯粹认知理论态度的角度来说的),知识分子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事实是,与他者的遭遇乃是自我认识的首要条件;以理论术语来表达,就是让对他者而言是前理论的、潜意识的、含混不清的东西具体化、对象化[4]。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刻反思与重新理解的批判过程中促成自我认识、自我批判。
二、阐释者
“阐释者”一词引自于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的著作《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文中鲍曼批判了现代性的秩序野心。他认为,在现代性下,知识分子是作为立法者而存在的,“知识/权力”的结盟赋予了现代性以巨大的力量,也彻底激发了现代性的雄心,其首要的就是对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和追求。“知识/权力”的共生现象是现代性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结盟既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也可以带来史无前例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