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和谐发展:浅析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情景却令人异常担忧,主要表现就是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过于狭隘和单一,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选择和标准。什么科目都必须考试,只有考了60分才能过关;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上课,把所谓的平时成绩纳入总分,美其名曰“综合评定”。老师有老师的标准,而学生也有学生的办法,有的学生总结出了一条过关秘诀,即“平时上课请人替代(因为老师要点名而又不认识学生,所以只有请同学答应),学期考试复习两天”,只要把考试范围背好,60分万岁。这种简单的学生成绩评价模式,促成了学生对待考试蒙混过关的心理,但是到大学毕业时却又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渺视,甚至于歧视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实际上,这仍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应试“现象,即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明确、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没有帮助、存在应付差事的状况。教师并未真正具备事业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并未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而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对自身的发展未作充分的思考,存在“应付”学习任务的现象,其结果是学生知识不全面且不精深,思维未得到较好地训练,能力未得到提高,情感发展不充分,动手能力不强,独立生活生存能力较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锻炼,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未得到较好地实现,和谐发展只能成为一种理想。
  2.大师欠缺已成事实,教师素养有待提高,高校学生的和谐发展困难重重
  “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对这一命题的认识应该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对这一论题的落实却是力道不足,或者说,是认识不够精准和全面的,它主要表现在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高校教师素质问题上。众所周知,本世纪初我国在高等教育连续扩招的推动下,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3%,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已真正步入大众化国家的行列。这原本应该是值得全国人民同贺的喜事,然而,高校教师素质的下滑问题却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如有的教师过度关注经济利益和名望,一切以科研为中心而无视课堂教学,置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发展于不顾;有的教师赶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时髦,整个学期都让学生上课堂代替自己“讲授”,名曰“新课改”,实为教学上的“偷工减料”和“懒惰行为”;个别教师授课“坐而论道”、夸夸其谈,而无一点高雅的思想内容,为了取悦学生,甚至讲一些淫秽的笑话以博得学生的喝彩。或许有如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腐败现象一样,大多数人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师素质下降已见怪不怪,但是,稍有一点良知和正义感的人都会对诸如此类的现象忧心忡忡。值得高兴的是,当前我政府和高校管理者对此问题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关注,然而,治理方法欠妥和力度不够已为社会所诟病。
  如此的教师素质和教师育人策略,又怎能用“大学非有大楼而有大师之谓也”去称呼呢?又怎能去相信这样的教师所教授和培养的学生呢?这已为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社会所应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必将会证明,“只有一流的老师,才会教育出一流的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加强,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必将成为一句空话,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也必将是低效和毫无建树的,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也将是纸上谈兵而已。既便是当前高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对教师学历已有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只要是对教育有过关注和思考的人都知道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如果简单地用招聘高学历教师来解决此问题,就犹如医生给病人治病时的“治标不治本”,这根本不可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3.教师教学方法欠妥,创新观念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承本无可厚非,这原本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第一要务,这也为教育界所肯定和认可。但是,如果高等教育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承和学生对既定知识的掌握,那么培养的人将难以有所作为,也很难促进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前进和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即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代社会,人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养,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的人。但是,也应该知道,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上,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和大变革的时期,我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我们一直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高等教育也同样如此。显然,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呈现,忽视知识的发现;只重视知识的记忆,忽略知识的思维;只强调学生动脑,轻视学生实践;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漠视学生的生活;等等。高等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把知识的获得作为高等教育唯一目的,教师只会讲授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会记住教材上的每一句话,只要考试能考高分,这就是目的。其次,从人的知识结构上的和谐本义上说,并不排斥矛盾和冲突。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有对立和斗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但是事实上,在学习过程中,个别的人对新思想和新观念是很担心的,认为新思想和新观念会动摇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会造成他们的“无知”。其实,中西方世界的哲学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对立面和多样性,和谐是一种合理的差异性,和谐的统一不是整齐划一,它尊重差异[7]。也可以进一步说,任何创新都是在矛盾和差异中产生的,因为新事物的产生总是要打破原有事物的空间和结构,新事物替代旧事物总是在一种矛盾和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因而,重视知识的学习和忽略知识的对立差异也不是和谐,也不可能对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形成有多大帮助。

  三、人的和谐发展理应是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又一诉求

  1.人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发展”和一系列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它科学地回答了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等社会广为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产物。从本质上说,科学发展观弘扬的是一种和谐发展的伦理精神,是对和谐发展的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状态描述。高等教育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机构,人的和谐发展理念的提出是高等教育对科学发展观思想的理论应合。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即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倡导了一种关于人发展的理念,即社会的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手段,人的发展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之一。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还追求人发展的和谐和协调,即人应有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又应有知、情、意、行的全面进步,还要关注人的语言能力、身体运动、空间感知、艺术美感和自我认知的提高。第三,科学发展观从不排斥人的各方面发展的矛盾和斗争,它认为,人的发展都是在对立和冲突中实现均衡和协调的,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