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大学生主体性培育探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22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组织管理上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
“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规范的运作渠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制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全面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虽然纳入了教学计划,但是,在组织管理方面还未能够形成规范的多方参与的机制。
首先,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主要有各校的团委来组织,而没有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有团委这个部门来组织实施而没有与教务部门的协作,就容易在教学规划,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及考评标准上无法与学校整体的教学大纲相契合。而没有社会组织的真正参与,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不能够顺利通畅、深入的进行。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与监督机制不完善,难以跟踪解决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诸如生产安全、社会保障、心理不适等问题,指导与监督的缺位则很难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如期、高质的进行,而仅仅凭实践单位的一纸“证明”,以此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质量来做评判,则失真是难免的。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协调平台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着追求短期轰动、功利化的不利方面。有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伊始,注重表面的形式化,往往是领导动员,教师讲个话,同学表决心,最后大家一起来合影留念。而对社会实践的内涵、意义,尤其是在真正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展现等方面重视不够,对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的长期性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成社会实践对培育大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弱化。而社会组织的反应冷漠,学生家长信息闭塞,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反应不佳,仅依靠高校的单方努力也不能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顺利进行并取得较为理想的预期效果。而完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就要求学校,社会组织及学生家庭共同来沟通、对话和协商,无论是资金的筹措,社会实践单位的落实,学生家长的充分关注,都需要一个多方的沟通协调平台来进行包容和协作。
四、基于社会实践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对策分析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达成学生教育目标的主要环节,要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服务。
(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形式上,要努力做到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大学生择业就业相结合、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力图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满生机,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社会实践与自身成长的密切联系,同时又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提升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的时候应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既要有参观学习的一面,还要保证充足的动手操作的空间;不但有专业技能的展现,还且还要有岗位交叉的要求。高校为了扩大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可以采用组织团队实践和个人实践两种组织方式,立足全面参与,既突出个体的能动性发挥,还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二)加强指导和监督,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
高校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构建、主体参与、重点突出、考核与激励等环节上下功夫。1、用制度来保证社会实践各项措施落到位,要明确学校各部门在社会实践中的职责;2、采用社会实践项目支部-团总支(分团委)-校团委三级申报制,让大学生参与到项目的设计中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征集到创意好、操作性强的实践项目;3、采用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竞标制。高校举办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竞标会,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优秀的团队中去,使社会实践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使有限的活动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用;4、实行社会实践活动跟踪考核制。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对于阶段性的效果考核,要有指导教师、学生及实践单位科(室)署名;5、要建立有激励作用的活动考核评价机制。要把社会实践成绩计入学分,与学年的综合测评挂钩,列入素质拓展认证项目,并作为大学生各类先进评比的重要指标。总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全面开展的重要“硬件”保证。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多方参与协调机制,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功用发挥
在组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抓住关键的协调机制建设这一环节,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达到预期效果。1、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立项时广泛征求大学生的意见。一方面通过项目申报制度,征集实践项目;另一方面高校团委可以举办社会实践项目策划大赛,借鉴好的创意,整合资源,提前准备和周密策划,打造精品实践活动;2、对实践活动的可行性进行慎重评估。学校在社会实践项目设立时本着立足当地实际,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严格落实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重视前期调研工作,了解双方实际需求,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作好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高校要主动出击,以互惠双赢的精神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4、及时的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梳理,对于有利于社会实践开展经验和方法要形成制度,加以推广,从而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总之,积极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不断创新、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完善立体化协调平台的构建,确保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