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校庆活动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0
其次,形成稳定的文化符号主体区域。主体区域是从校庆活动中呈现出的物质文化符号、制度文化符号以及由此生成的师生行为文化符号。物质文化符号包括校园建筑、教学科研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绿化等环境设施。制度文化符号包括机构组织方式与职能、校园规章制度及师生行为准则等呈现出的语言符号。行为文化符号是由校园主体的行为范式、行为习惯、社团活动及班级行为等呈现出的动态而模式化的具体行为。主体区域符号要语言明确、精炼、易懂,便于认知传播,如建筑物的命名、规章制度的标题、行为符号的名称,同时要根据语言及认知心理与传播规律,针对符号的内容与内涵进行精心设计,尽量使语义丰富带有意蕴性,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风格独特具有个性。
第三,运作校庆文化符号系统。校庆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并表现出历史的连续性,学校办学历史越长,校庆文化的稳定性就越强,对师生和校友的影响自然就越大。文化符号中心是在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精神内核,其稳定性最大,但也会根据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教育理念进步和教育对象变化而发生改变和补充。校庆文化符号要尽量运用视觉化符号,注重鲜明性、新颖性和独特性。大量使用视觉化符号,可以体现校庆的色彩形象并有助于深化符号蕴含的思想意义,能更加便捷地传播。当然,校庆文化符号系统需要全校师生的自我创新,通过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庆文化提高文化符号的精神渗透力和文化传播力,从而增强校庆文化对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整体文化的提升作用。
三、 校庆文化的价值核心:凝练大学精神,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学精神能反映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本质上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它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大学精神是师生积极进取的动力源泉,同时又是一座灯塔,始终引领着师生向既定目标奋发前行,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一直激励着清华师生奋发图强,勇往直前。高校校庆文化的价值核心在于弘扬办学传统,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凸显办学特色,凝练大学精神,取得社会认可。校庆筹备中,通过编写校史、征集校训以及筹建学校名人档案等,对学校发展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和梳理,这既是高校对自身发展进行总结反思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弘扬办学传统,凝练大学精神的过程。校庆活动中,除了举办校史展览,总结办学经验,升华办学理念,还通过各类文化活动打造校园特色文化,更重要的是密切联系历届校友以增强社会凝聚力。成功的校庆活动所形成的校庆文化,不仅能反映学校的性质和特点,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要求,还彰显为做学问和做人做事的有机结合,现代学术理念和人文精神实践的有机结合。值得强调的是,校训是学校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的集中表述,是学校历史文化的深刻沉淀,凝练以校训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精神与特色文化,应成为高校举办校庆活动的一项重点任务和目标指向。
校庆的根本宗旨是提升大学精神,谋求长远发展,获得更多的竞争力。校园精神是高校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区别于其他高等学府的标识,以校园精神为内核的校庆文化则以提升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价值旨归。核心竞争力,指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优势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有机整合后所体现出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外在的显性综合实力,包括学校资源、教育质量、学术成果和社会声誉等;二是人力的学术基础力量,包括重点学科(专业)、精品课程、杰出校长、知名教授、优秀学生、管理精英等;三是内在的隐性潜在能力,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其中,以大学文化和校园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内在隐性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核心所在,是支撑学校生存发展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精神动力与根本,也是一所高校内涵建设的灵魂与核心。
四、 校庆文化的价值诉求:建立师生心理契约,培育学校归属感
校庆活动作为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大规模喜庆活动和文化生成形式,其成功举办的前提就是要建立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园与校友之间的心理契约,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高校校庆文化的价值诉求。美国组织行为学家Ronsseau等研究者提出:心理契约就是当事双方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相互感知和交流各自的期望,并就各自相互认同的部分期望形成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心理契约的本质是当事双方相互责任的一种默契关系。心理契约研究最早发端于企业,将其内涵导入大学,则是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期望,作为他们的需要而被意识到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学校、教师、学生达成心理契约的前置条件。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期望必须通过一定的契约化过程,部分契约才能达成相应的心理契约,从而才能确定契约关系中各方的相互责任。当然,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双方的相互期望是否能达成心理契约,不仅取决于是否让对方感知到了各自的期望,还取决于各自自我期望的水平。校庆文化建设中,只有对对方的各项期望与其自我期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被认同的部分,才能构成双方心理契约的内容。就是说,当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相互间认同并接受了他人对自己的某些期望,就意味着对这些期望中蕴含的责任作了相应的承诺,亦即对某些方面的相互责任达成了彼此的心理契约。也只有这样,校庆活动的文化功能与蕴涵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实现,校庆文化才能得到发展与升华。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高校校庆应以文化理念为轴心,以文化建构为支撑,把校庆活动办成充满欢乐的艺术节,充满品味的文化节,充满人文的教育节,使校园成为师生和校友的真正的精神家园。如果说校友是大学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的话,师生员工则是学校近在咫尺的自身主体资源。他们因为本身对学校的现状有着独到的切身感受,更容易直接参与到校庆活动中来,进行建设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在校庆活动中要尽力使师生成为校园文化、校庆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的高度统一。马斯洛在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而且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也不例外,都有学校归属的需求,而且归属感对于大学教师的教学和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毋庸置疑,在校庆文化建设及其价值实现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干群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学校归属情感,进而有助于推进校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当一个领导在教师心目中是一个尊重教师、宽容教师和关心教师的良好形象,当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爱护学生、鼓励学生的良好形象时,教师和学生自然就会有学校归属感,他们就会从思想、情感、心理和行动上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并乐于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甚至还会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出一定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