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制约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要素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0


  论文摘要: 通识教育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有四个主要因素制约着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有效实施。其一,对科研的过分导向和对教学学术性的认识模糊,直接影响着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其二,教育功利主义抑制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其三,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定位不清,限制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四,专门管理机构和制度化保障的缺乏,制约着通识课程的建设和管理。

  论文关键词: 通识教育;有效实施;要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通识教育的议题在我国已经讨论了近20年,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总是困难重重。客观而言,目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制约要素,以期对今后通识教育建设和改革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 对科研的过分导向和对教学学术性的认识模糊,直接影响着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的教学质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学功能发生了变化。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3大功能是:教育、科技和为经济建设服务。伴随着科研与社会服务两大功能的渐趋兴盛,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日渐式微,甚至被挤到边缘化位置。近20年,我国高校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逐步地从主要从事教学变成教学和科研并重,很多地方实际上更加重视科研。在“985”工程、“211”工程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建设一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追求中,许多高校想方设法,争取科研项目立项,提升科研水平,增加对科研的投入。
  目前,各种层次的高等院校都一味追求上水平、上层次,科研实力被认为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学校对科研成果的刻意追求,客观导致脚踏实地从事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教学的价值在追求一流科研浪潮下黯然失色。”高校评价教师的指标多集中在科研方面,如论文数量、发表文章刊物级别,专著数量和出版社等级,科研课题、项目和学术获奖等。加之科研成效明显,而教学效果具有长期性、滞后性、不可估量性,因此,教师对教学没有兴趣,即使被安排了通识课程,所投入的精力也有限,更不要说去研究教学了。
  另一方面,对教学学术性的认识模糊也影响着通识课程的教学。传统学术价值观认为,教学只是技艺性操作,不是学术活动。在崇尚学术的大学,这种观点使教师不看重教学,不愿、不想甚至不屑教学,对大学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美国前教育部长博耶在《学术的反思》报告中指出:“大学是知识和智力的源泉,大学对学术的探究乃是学术生命的心脏,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教学的学术性意味着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也在创新和扩展知识;教师的教学既在培养学生,又在造就学者。教学学术包括:有效地呈现学科知识,根据一定目的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使学科知识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更好地被掌握等。教学学术性还表现在教师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内容使教学活动超出认知范围,研究如何去加工知识提高对原有概念和原理的认识,甚至发现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教学也要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博耶报告中这段话的含义非常深刻,既阐述了学术的含义,又指出了学术与课程的联系,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在教学中追求教学学术的价值,重视教学成果的形成。
  甘阳先生认为,不管谈多么高深的理念、做多么复杂的规划,通识教育最终都是要落到教师的个人教学实践上。如果没有教师的个人实践,不管谈多少理念,做多少方案,其实都是无效的。中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外在模仿,而要注重实质性的积累。通识教育的根本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教育功利主义抑制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
  
  现在,整个社会带有普遍的功利心理,对人文精神和生活的意义漠视,这样的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着青年的成长,也渗透到了大学。功利主义教育授受知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用性。实用主义教学这种教育观深刻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培养目标上,片面强调按照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来培养人才,使得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及创新意识受到极大的压抑;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实用,紧紧地跟学生谋职就业的需要联系起来,强调获取“一技之长”。教育者把学校和专业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把学生作为投放到市场中的产品来“生产”。这种“现实需要论”或“岗位需要论”,看似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但一味追求实用则容易出现重“术”轻“学”,轻视文化基础课程,也必然导致大学教育的职业训练倾向,教学成为知识叠加和技能的操练,而忽视了学生品性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必然侵蚀大学在心智培养和人格塑造上的理想,导致对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忽视,抑制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
  正是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时下的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功利,学生选课紧紧跟职业的需求联系起来。他们衡量某一课程重要性的唯一标准往往是该课程对自己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是否有用。凡是认为对自己“有用”的课程才会用心去学,而那些所谓“无用”的课程则没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学校规定必须修满一定的通识分才能毕业,他们则通常会选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而回避那些与职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课程。相对远离现实、不具实用性的通识类课程,明显受到冷落。
  由于教育本身就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与使命,社会的需要和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育功利主义的存在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而这种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其本质在于片面强调教育为个人和社会现实发展需要服务的价值,并把这一价值推向一种极端的状态,又“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会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会遮蔽甚至失落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从而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