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蒙古國的行尚書省和札魯花赤(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士紀綱整肅,還朝以告”36。戴表元《剡源集》卷二○《高忠義行狀》:“[乙未](太宗七年),蔡罕公開行中書省於三河之上,[高忠義]帶銀牌,爲其府參謀”37。《菊潭集》卷二《忽神伯里閣不花碑》:“歲壬辰(太宗四年),太宗皇帝伐金,拜[塔察而]行省、兵馬都元帥,將所分衛士及諸王、駙馬蒙古諸軍卒,自河中府渡河,破潼關、取陝州”。“別里虎台繼佩弓矢,事憲宗皇帝襲長部伍。壬子七月,授行省、兵馬都元帥,領四萬戶蒙古軍馬並諸翼漢軍,徵收淮、漢未附郡縣”38。而阿母河等處“行尚書省”的情況類似:據前引,先也有專職的軍事統帥“綽兒馬渾那顔”,既負責方面的軍事,也負責方面的行政。此後,和剌珊、榪拶答而等地方被交與本是他的部下的成帖木兒管理。其二,忽必烈之前,也有負責方面軍事的宗王,如分別在南宋疆界東、西線的窩闊台兒子闊出、闊端。
一些“斷事官”的個人地位並非十分“尊貴”,即以阿母河等處“行尚書省”中“爲頭”的“大斷事官”爲例,此前的仕履幾乎黯淡無光。據《世界征服者史》第二部《闊兒吉思》:三任闊里吉思,當他年青的時候,“買了一匹馬,前往拔都的斡耳朵。抵達後,他爲宮中的一個異密服役,被派作牧夫。過些時候,闊兒吉思在工作中顯示出才能,因此被異密提拔來侍候自己”。稍晚,他緣讀出一道札兒里黑,“態度和言詞使拔都滿意,他吩咐把他錄用爲書記”。再遲,“當成帖木兒受任爲玉龍傑赤的八思哈時,他被派遣去伴隨他。直到他受到成帖木兒的充分信任,升任爲他本人的副手和侍從長之職”。更後,因著“支援他的鎮海,等到跟合罕的私語機會說:呼羅珊的頭目想要闊兒吉思”,即攫得了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39。正因爲這種出身,《史集》第二卷《窩闊台合罕紀》:“[太宗十一年],察合台的妻子某派人向合罕報告說:察合台死了,闊兒古思這樣一個哈剌出就說出這般狂妄的話來。合罕下令捉拿他,用土塞住他的嘴弄死他”40。四任阿兒渾,《世界征服者史》第二部《異密阿兒渾》:“異密阿兒渾在通曉畏吾兒文和成年後,赴合罕的宮廷,被錄用爲必闍赤。當呼羅珊和伊剌克諸州被交給闊兒吉思時,他受命爲他的八思哈和那可兒,也就是治理正事的同伴”41。
“大斷事官”下的吏員,有 “都事”、“從事”、 “掾”、“參謀”、“詳議官”等,而“郎中”是爲其“幕長”。《牧庵集》卷一五《姚樞神道碑》:“歲辛丑(太宗十三年),賜{衣}[以]金符,公(姚樞)以郎中[佐]伊魯斡齊(牙魯瓦赤)行台于燕[京路]。時惟事貨賂,天下諸侯競以掊克入媚,以公幕長,必分及之,乃一切拒絕”42。《秋澗集》卷五九《韓仁神道碑》、卷四九《王天鐸墓誌》、卷五七《呂嗣慶神道碑》:“庚子歲(太宗十二年),詔行台于燕[京路]開幕府,選參佐得良能爲亟用。安侯天合首薦聘公(韓仁)充尚書省都事”。“前省掾李禎已佐幕府,薦先君(王天鐸)於公曰:王某,予弗如也。遂署[燕京等處]行台從事”。“[呂嗣慶]考諱祐,仕皇元由[燕京等處]行尚書省掾充諸路人匠總管府總管”43。《至正析津志輯佚》《名宦》:“趙禹卿名鼎,奉宣命膺父(某)爲員外郎,升[燕京路]斷事府參謀”44。蘇天爵《滋溪稿》卷一七《周子翰墓碑》:“[周]天禧,國初,燕京行省辟充詳議官”45。所設“參佐”人員,與當年木華黎的“都行省”相似。《元朝名臣事略》卷一《太師魯國忠武王》:“己卯(太祖十四年),[木華黎]以蕭神特末兒爲[燕京等處都行省]左司郎中,狼川張瑜爲右司郎中”46。
註釋:
32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州名家集》李叔毅點校本,一九九一年,頁二五六。
33 載《元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國歷史研究叢書》本,一九八四年,頁一五八、一五九、一六○。
34 頁二七下。又,《永樂大典》卷一九四一六引《經世大典》,頁九上:“太宗九年八月,奉聖旨:若有多索酒食、活羊、馬匹、草料之人,仰達魯花赤、管民官差人一同前去斷事官折證治罪施行”。
35 頁五八、三○七○。
36 頁二九四○。又,《元史》卷一二二《按札兒傳》,頁三○○六:“歲己卯(太祖十四年),以按札兒領前鋒總帥,仍統所部兵屯平陽[路]以備金,攝國王事”。就是這位“攝國王事”或“權國王”,在別一處記載中被稱爲“都行省”。《山右石刻叢編》卷二八李冶《聶圭神道碑》,清刊本,頁二三下:“丁亥(太祖二十二年),威、遼[州]南北數爲恒山公(武仙)守,都行省桓察(按札兒)、□雷根合兩千戶討之”。
37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萬曆刊本,頁八上。
38 頁四八四下。
39 頁五八七、五八八。
40 頁八四。
41 頁六○三。
42 頁四上。
43 頁一下、一五上、頁八上。
44 北京古籍出版社刊本,一九八三年,頁一四六。
45 北京,中華書局陳高華、孟繁清點校本,一九九七年,頁二八六。
46 頁五。
四
當太祖、太宗朝,別有一種品級低於以上“行尚書省”的“行尚書省”,而其常以衙署所在“總管府”路的名錄作爲稱呼。燕京路,《元史》卷一五○《石抹明安傳》:“太祖十年,中都既下,加[石抹明安]太傅、邵國公、兼蒙古、漢軍兵馬都元帥。十一年,其子鹹得不襲職而爲燕京[路]行省”47。《元朝名臣事略》卷一《太師魯國忠武王》:“太祖十四年,燕京[路]行省石抹鹹得不遣使來告曰:今信安[縣]賊張甫等出沒劫掠,屢爲民害,請一名將拒鎮水泊”48。李志常《長春真人遊記》卷上:“[太祖十五年]二月,行省石抹公(鹹得不)館師(丘處機)於燕京[路]玉虛觀”49。興平路,《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三錄廉惇《伊吾廬氏世系狀》:“歲庚辰(太祖十五年),朝廷遣使與公(塔本)至平州(興平路),以爲行省、[兵馬]都元帥”50。東平路,元好問《遺山集》卷二六《嚴實神道碑》:“庚辰(太祖十五年),公(嚴實)首謁先太師(木華黎)於軍門,挈所部以獻,乃授公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省事。明年,進攻東平[路],守將何立剛棄城而奔,始入居之”51。益都或淮安路,《民國壽光縣誌》卷一三錄徐琰《馮垍神道碑》:“太祖二十二年,太師、國王(孛魯)馳報上聞,璽書褒嘉,特置山東[東]、淮南等路行省,治益都[路]”52。
從現存的相關直接記載來看,類似的“行省”單位,即可以將合罕治下的完顔氏故土大部份涵蓋。宣德路,蕭?《勤齋集》卷三《張氏新阡表》:“太祖十九年,太傅、宣德(山西東)路行尚書省[耶律禿花]奏公(張子瑋)前、後戰功多,宣授元帥都監”53。西京路、京兆路,李庭《寓庵集》卷六《夾谷唐兀歹墓誌》、《李儀墓誌》:“[太祖二十一年,夾穀通住]累立大功,太祖愈加獎重,擢爲山西[西](西京)路行省、兼兵馬都元帥”。“癸巳(太宗五年),關中新撫定,創立京兆。朝廷以田侯(雄)有威名,仍得人心,命開府陝西[東路],總行省事”54。南京路,周密《齊東野語》卷五《端平入洛》:“端平元年(太宗六年)七月,先是,[蒙古河南路]行省李伯淵(伯祐)先期以文書來降,願與{谷}[國]用安、范用吉等結約;至是,乃殺所立大王崔立,率父老出迎[宋師]”55。就是在非完顔氏故土的河西,也有同樣的單位存在。西涼路,《遺山集》卷四《雲峽》:“□君璋啓事西涼[路],占對稱旨。其還也,[河西西路]行台公某以宣和寶石爲貺,奇秀溫潤,信天壤間之尤物”56。而以上所涉燕京、興平、東平、益都等路“行省”,如以地方稱呼,則分別爲燕南路、河北東路、山東西路、山東東路。
一些“斷事官”的個人地位並非十分“尊貴”,即以阿母河等處“行尚書省”中“爲頭”的“大斷事官”爲例,此前的仕履幾乎黯淡無光。據《世界征服者史》第二部《闊兒吉思》:三任闊里吉思,當他年青的時候,“買了一匹馬,前往拔都的斡耳朵。抵達後,他爲宮中的一個異密服役,被派作牧夫。過些時候,闊兒吉思在工作中顯示出才能,因此被異密提拔來侍候自己”。稍晚,他緣讀出一道札兒里黑,“態度和言詞使拔都滿意,他吩咐把他錄用爲書記”。再遲,“當成帖木兒受任爲玉龍傑赤的八思哈時,他被派遣去伴隨他。直到他受到成帖木兒的充分信任,升任爲他本人的副手和侍從長之職”。更後,因著“支援他的鎮海,等到跟合罕的私語機會說:呼羅珊的頭目想要闊兒吉思”,即攫得了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39。正因爲這種出身,《史集》第二卷《窩闊台合罕紀》:“[太宗十一年],察合台的妻子某派人向合罕報告說:察合台死了,闊兒古思這樣一個哈剌出就說出這般狂妄的話來。合罕下令捉拿他,用土塞住他的嘴弄死他”40。四任阿兒渾,《世界征服者史》第二部《異密阿兒渾》:“異密阿兒渾在通曉畏吾兒文和成年後,赴合罕的宮廷,被錄用爲必闍赤。當呼羅珊和伊剌克諸州被交給闊兒吉思時,他受命爲他的八思哈和那可兒,也就是治理正事的同伴”41。
“大斷事官”下的吏員,有 “都事”、“從事”、 “掾”、“參謀”、“詳議官”等,而“郎中”是爲其“幕長”。《牧庵集》卷一五《姚樞神道碑》:“歲辛丑(太宗十三年),賜{衣}[以]金符,公(姚樞)以郎中[佐]伊魯斡齊(牙魯瓦赤)行台于燕[京路]。時惟事貨賂,天下諸侯競以掊克入媚,以公幕長,必分及之,乃一切拒絕”42。《秋澗集》卷五九《韓仁神道碑》、卷四九《王天鐸墓誌》、卷五七《呂嗣慶神道碑》:“庚子歲(太宗十二年),詔行台于燕[京路]開幕府,選參佐得良能爲亟用。安侯天合首薦聘公(韓仁)充尚書省都事”。“前省掾李禎已佐幕府,薦先君(王天鐸)於公曰:王某,予弗如也。遂署[燕京等處]行台從事”。“[呂嗣慶]考諱祐,仕皇元由[燕京等處]行尚書省掾充諸路人匠總管府總管”43。《至正析津志輯佚》《名宦》:“趙禹卿名鼎,奉宣命膺父(某)爲員外郎,升[燕京路]斷事府參謀”44。蘇天爵《滋溪稿》卷一七《周子翰墓碑》:“[周]天禧,國初,燕京行省辟充詳議官”45。所設“參佐”人員,與當年木華黎的“都行省”相似。《元朝名臣事略》卷一《太師魯國忠武王》:“己卯(太祖十四年),[木華黎]以蕭神特末兒爲[燕京等處都行省]左司郎中,狼川張瑜爲右司郎中”46。
註釋:
32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州名家集》李叔毅點校本,一九九一年,頁二五六。
33 載《元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國歷史研究叢書》本,一九八四年,頁一五八、一五九、一六○。
34 頁二七下。又,《永樂大典》卷一九四一六引《經世大典》,頁九上:“太宗九年八月,奉聖旨:若有多索酒食、活羊、馬匹、草料之人,仰達魯花赤、管民官差人一同前去斷事官折證治罪施行”。
35 頁五八、三○七○。
36 頁二九四○。又,《元史》卷一二二《按札兒傳》,頁三○○六:“歲己卯(太祖十四年),以按札兒領前鋒總帥,仍統所部兵屯平陽[路]以備金,攝國王事”。就是這位“攝國王事”或“權國王”,在別一處記載中被稱爲“都行省”。《山右石刻叢編》卷二八李冶《聶圭神道碑》,清刊本,頁二三下:“丁亥(太祖二十二年),威、遼[州]南北數爲恒山公(武仙)守,都行省桓察(按札兒)、□雷根合兩千戶討之”。
37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萬曆刊本,頁八上。
38 頁四八四下。
39 頁五八七、五八八。
40 頁八四。
41 頁六○三。
42 頁四上。
43 頁一下、一五上、頁八上。
44 北京古籍出版社刊本,一九八三年,頁一四六。
45 北京,中華書局陳高華、孟繁清點校本,一九九七年,頁二八六。
46 頁五。
四
當太祖、太宗朝,別有一種品級低於以上“行尚書省”的“行尚書省”,而其常以衙署所在“總管府”路的名錄作爲稱呼。燕京路,《元史》卷一五○《石抹明安傳》:“太祖十年,中都既下,加[石抹明安]太傅、邵國公、兼蒙古、漢軍兵馬都元帥。十一年,其子鹹得不襲職而爲燕京[路]行省”47。《元朝名臣事略》卷一《太師魯國忠武王》:“太祖十四年,燕京[路]行省石抹鹹得不遣使來告曰:今信安[縣]賊張甫等出沒劫掠,屢爲民害,請一名將拒鎮水泊”48。李志常《長春真人遊記》卷上:“[太祖十五年]二月,行省石抹公(鹹得不)館師(丘處機)於燕京[路]玉虛觀”49。興平路,《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三錄廉惇《伊吾廬氏世系狀》:“歲庚辰(太祖十五年),朝廷遣使與公(塔本)至平州(興平路),以爲行省、[兵馬]都元帥”50。東平路,元好問《遺山集》卷二六《嚴實神道碑》:“庚辰(太祖十五年),公(嚴實)首謁先太師(木華黎)於軍門,挈所部以獻,乃授公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省事。明年,進攻東平[路],守將何立剛棄城而奔,始入居之”51。益都或淮安路,《民國壽光縣誌》卷一三錄徐琰《馮垍神道碑》:“太祖二十二年,太師、國王(孛魯)馳報上聞,璽書褒嘉,特置山東[東]、淮南等路行省,治益都[路]”52。
從現存的相關直接記載來看,類似的“行省”單位,即可以將合罕治下的完顔氏故土大部份涵蓋。宣德路,蕭?《勤齋集》卷三《張氏新阡表》:“太祖十九年,太傅、宣德(山西東)路行尚書省[耶律禿花]奏公(張子瑋)前、後戰功多,宣授元帥都監”53。西京路、京兆路,李庭《寓庵集》卷六《夾谷唐兀歹墓誌》、《李儀墓誌》:“[太祖二十一年,夾穀通住]累立大功,太祖愈加獎重,擢爲山西[西](西京)路行省、兼兵馬都元帥”。“癸巳(太宗五年),關中新撫定,創立京兆。朝廷以田侯(雄)有威名,仍得人心,命開府陝西[東路],總行省事”54。南京路,周密《齊東野語》卷五《端平入洛》:“端平元年(太宗六年)七月,先是,[蒙古河南路]行省李伯淵(伯祐)先期以文書來降,願與{谷}[國]用安、范用吉等結約;至是,乃殺所立大王崔立,率父老出迎[宋師]”55。就是在非完顔氏故土的河西,也有同樣的單位存在。西涼路,《遺山集》卷四《雲峽》:“□君璋啓事西涼[路],占對稱旨。其還也,[河西西路]行台公某以宣和寶石爲貺,奇秀溫潤,信天壤間之尤物”56。而以上所涉燕京、興平、東平、益都等路“行省”,如以地方稱呼,則分別爲燕南路、河北東路、山東西路、山東東路。
上一篇:倭国留学生在大唐帝国
下一篇: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