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蒙古國的行尚書省和札魯花赤(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元史》卷二《太宗紀》:“太宗二年十一月,始置十路徵收課稅使,以陳時可、趙昉使燕京,劉中、劉桓使宣德,周立和、王貞使西京,呂振、劉子振使太原,楊簡、高廷英使平陽,王晉、賈從使真定,張瑜、王銳使東平,王德亨、侯顯使北京,夾谷永、程泰使平州(興平),田木西、李天翼使濟南”79。其實,“十路”之路即“行省”路;因此,“徵收課稅使”所在的“徵收課稅所”是爲“行省”路一級的機構。《牧庵集》卷二二《榮祐神道碑》:“太宗三年辛卯,河北東{西}道(興平路)課稅[所]辟[榮興]爲滄鹽辦課官”80。《元史》卷一六三《馬亨傳》:“庚寅(太宗二年),河北{東}西(真定)路課稅使王晉辟[馬亨]爲掾,以才幹稱”81。《滋溪稿》卷三《陝西鄉貢進士題名記》:“[太宗九年],即遣斷事官术虎乃、宣差山西東(宣德)路徵收課稅所官劉中巡行郡國,程試故金遺士,中選者複其家”82。袁桷《清容集》卷三二《李從益行述》:“[李從益]大父某爲山西西路(西京路)課稅[使]”83。而在後增設的河南路“課稅所”,還有記載提到它的經管範圍。《還山稿》附錄趙複《程氏墓碑》:“戊戍(太宗十年)八月,授[楊奐]河南路(南京路)課稅長官,東履海、南際淮、西至潼陝、北抵河,鹹隸焉”84。
  註釋:
67 頁三五九八。
68 臺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中國方志叢書》影印原刊本,頁一九八。
69  頁三五三五、三五七五。
    70 頁九一。
71 頁二下、一一上。
72 載《元史論集》,頁一九一、一九二。
    73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成化刊本,頁六上。
    74 頁七下、八上。
    75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清鈔本,頁三一八下。
    76 頁三五五○。
    77 頁一五一。
    78 頁一九七。
   79 頁三○。《元史》卷九四《食貨志鹽法》,頁二三八七、二三八八:“太宗庚寅年(二年),始立河間[路]稅課所”。“太宗庚寅年(二年),始立益都[路]稅課所”。茲二“稅課所”當即濟南、興平二路遷治後的單位。
    80 頁一○下。
    81 頁三八二六。
    82 頁二八。
83       《四部叢刊初編》景印元刊本,頁一六下。
    84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嘉靖刊本,頁七九四上。

  《至正析津志輯佚》《朝堂公宇》錄王思誠《中書省斷事官廳題名記》:“太宗英文皇帝奄甸中土,肇立憲度,乃置斯斷事官。官以斷事,名不沿往者,尚忠質也。時居官首者,領政猶卿輔然”85。顯然,這裏的“斷事官”惟指“燕京等處行尚書省”的“也可札魯花赤”。“大蒙古國”中央政權的“也可札魯花赤”的委任,蓋成吉思汗在位時期。《元典章》卷四九《刑部諸盜》:“皇慶元年三月,奏過事內一件:也可札魯花赤俺根底與文書根腳裏,成吉思汗時分立札魯花赤呵,諸王、駙馬、各怯薛歹、各愛馬蒙古、色目人每奸盜、詐僞、婚姻、驅良等事交管來”86。從前、後“也可札魯花赤”蒞職者來看,不難發現:與其說他們大多具有非同尋常的“尊貴”身價,倒不如說他們大多緣與合罕的“親近”關係而具有非同尋常的“寵倖”恩典。至於各位所命的“斷事官”,既有外姓者,也有本支者;如系出自本支,其原來的“血統”也該屬於“庶出”。《牧庵集》卷一二《李恒家廟碑》、卷一四《博囉罕神道碑》:“在先朝故事,凡諸侯王,各以其府一官入參決[行]尚書[省]事,公(李恒)代其兄某爲之”。“後諸侯王與十功臣既有土地、人民,凡事幹其城者,各遣斷事官自司,聽直於朝。公(博羅歡)年十六,爲斷事官”87。
虞集《道園稿》卷四二《立只理威神道碑》亦記:“曲也怯祖於夏國嘗舉進士第一人,及見太祖,命從諸王察[合]台鎮回鶻。其官曰達魯花赤,猶言爲之監也。[王薨],執事嗣王妃兀魯忽納氏而治其宮室焉”88。關於這位出鎮宗王“輔佐者”的職銜,《元史》卷一二○《亦力撒合傳》卻稱:“亦力撒合祖曲也怯祖,太祖時得召見,屬皇子察哈台爲札魯花赤”89。極有可能,“達魯花赤”是在前的任職,“札魯花赤”是在後的任職;當然,準確地書寫,官稱前都應該冠以“也可”或“大”字樣。也就是說,與曾爲燕京等處“都行省”的“都達魯花赤”的札八兒火者一樣,曲也怯祖所充當的乃是別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的機構長吏。同書卷一二○《札八兒火者傳》:“太祖十年,乘輿北歸,留札八兒與諸將守中都(燕京路),授黃河以北、鐵門以南天下都達魯花赤”90。該單位的別一任職者,也有出鎮宗王“輔佐者”的身份。《勤齋集》卷三《石天麟神道碑》:“[太宗後稱制元年,]詔名王(也速蒙哥)帥師征西域,王以裨佐爲請,命公(石天麟)輔行。由是分隸爲斷事官、兼教諸王孫。憲宗即位(元年),熟公才德俊,選爲[別失八里]諸路(行尚書省)斷事官。時省、部未立,猶相職也”91。
對於任職者多爲“世侯”的“行省”,日本學者前田直典曾在《元朝史の研究》五《元朝行省の成立過程》文中表達過甚爲“權威”的意見:其一,“地方統治區劃は大體金朝の路を踏襲し”,因此,不妨進行“路の行省と假稱”。其二,鑒於當時的情況考慮,所謂“行省”的責任者,只不過是那些“路の長官となった地方軍閥の或者が稱したものでぁる”92。可是,就作者業已考述的部份來說,不無更正之處。首先,大蒙古國的“路的行省”乃介於“都行省”下、“總管府”上的一級行政建置,決非緣“世襲長官”僭號的虛銜。《遺山集》卷二八《劉氏先塋神道碑》:“明聖(太宗)繼統萬國,連紹勳舊大臣行尚書省事於漢境,節制所及,凡二十餘道”93。《秋澗集》卷五一《李益立山神道碑》:“歲甲辰(太宗後稱制三年),詔選勳能佐行台于燕,上以公(昔里鈐部)充,諧往焉。時節制所及二十餘道,機務填委,日復一日,公輔相聽斷,動合事宜,政多便於事者”94。這裏所稱的“道”,正是這種“路的行省”。因爲如果是其下級的“總管府”路,其數量就遠不止“二十餘”了。《元文類》卷四《經世大典序錄賦典版籍》:“乙未(太宗七年),自燕京、順天等三十餘路,得戶八十餘萬”95。
其次,說大蒙古國時期的劃分“大體金朝の路を踏襲”,也並不確切。當完顔氏末葉,其建置體系也已分化出“行省”路和類似大蒙古國“總管府”路的“安撫使”路、“經略使”路。就劃分而言,時爲“十七路”;《光緒南陽縣誌》卷一○錄《元天□太一觀醮首姓名碑》:“貞祐二年,鄧州南陽縣北鄉黃渠保官人某母胡氏施十七路者:南京(開封府亦河南)路、中都(大興府亦燕南)路、西京(大同府亦山西)路、河北東(大名府)路、河北西(真定)路、山東東(益都府)路、山東西(東平府)路、河東南(平陽府)路、河東北(太原府)路、東京(遼陽府亦遼東)兼咸平府路、北京(大定府亦遼西)兼臨潢府路、秦鳳(鳳翔府)路、熙河(臨洮府)路、慶原(慶陽府)路、京兆府路、鄜延(延安府)路、上京(會甯府)路”97。然後,就是“十七路”之一的“西京路”,早在蒙古軍經略的最初,就已被視爲“東、西二路”。《元史》卷一五○《石抹明安傳》:“太祖七年,帝欲休兵於北,[石抹]明安諫曰:金有天下一十七路,今我所得惟雲中(山西)東、西兩路而已”96。至於“假稱”的說法,從單位等級明顯、蒞職長官爵位升遷來看更難以成立。而大蒙古國時期地方的“監察”機構,似乎也只在這一行政層次設置98。
  註釋:
     85 頁一○。
     86 北京,中國書店《海王邨古籍叢刊》影印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