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已公布的二支上海戰國楚簡(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 
  上海博物館將“口文亡(無)阜口口文心(離)言”釋爲“寫文章必須直言”,其根據或許來源於《説文》“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但《説文》的直言並非道德意義上的率直而言,即便“□”釋作“言”成立,將其解爲“直言”仍有可商討處。 
   
  接下來討論第二支簡。 
  “訟”顯然是“頌”的假借字,兩者都屬東部邪母,可以通假。“坪”字從字形上看,似从“平”从“土”,郭店楚簡“坪”(均作“平”之假借)凡三見,與此字形較爲接近,但楚系文字的“平”上部多増一横筆爲飾⑨,郭店楚簡所見“坪”也不例外。此処却無這一特徴,是否可以釋爲“坪”,依然存疑。“訟”後面三字“坪悳也”應當是對“頌”的評價。從文意上看,“坪”應當是德的形容詞。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關於季札觀樂的記載中有“爲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偪,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史記.呉太伯世家》與此基本相同,“曲而不屈,邇而不偪”作“曲而不詘,近而不偪”)。 
   《禮記.樂記》中有“寛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又見《史記.樂書》) 
  從上述引文看,平和中正似是頌的特徴,此外《荀子.樂論》中確也有用“中平”來説樂之文句(“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坪悳也”後面的文句“多言後л樂安而尸辛л訶紳而艸昜”從上下文意看應斷句爲“多言後。л樂安而尸辛。л訶紳而艸昜。”這段文字從後文的分析看,似也有“中平”之意。如果該字可以釋爲“坪”,則當視其爲“平”的假借字,作“平德”解。 
   “多言後”從字形上看,隷定無誤,但意義無法讀通,當綜合其余29簡再作考釋。 
  用“安”字來表現音樂,在文獻中比較常見,例如: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禮記.樂記》)相同文句又見《史記.樂書》、《詩大序》,《呂氏春秋.侈樂》則有相似文句。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禮記.樂記》)又見《禮記.祭義》及《史記.樂書》。 
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記.樂記》)又見《禮記.祭義》及《史記.樂書》。 
  “尸辛”從字形上看,與“辟”十分接近,但“辟”字的戰國文字多从“口”,故此字當釋爲“尸辛”,“辛”字下部増“八”爲飾⑩。“尸辛”當釋爲“遲”,《説文》尸部“尸辛,尸辛遲也。”從以下引文看,“遲”也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達方式。 
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左傳.昭公二十年》)又見《晏子春秋.外篇》。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禮記.樂記》)又見《史記.樂書》。 
由此“л樂安而尸辛”也許可釋作“其樂安穏而又舒遲” ⑾。 
“訶”即“歌”的假借字。二字均屬歌部,相互可以通假。金文有“朝訶”,意即“朝歌” ⑿。 
   “紳”或爲“伸”的假借字。二字均屬真部書母,可以通假。即“伸展、伸長”之意。《禮記.樂記》有“故鐘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史記.樂書》有同様文句,“屈伸俯仰、綴兆舒疾”作“詘信俯仰、級兆舒疾”。 
  “紳”也可能是“申”的假借字,即“重複”之意。對於《詩經.小雅.采菽》“樂只君子,福祿申之。”《詩經.商頌.烈祖》“申錫無疆,及爾斯所。”中的“申”,毛傳均釋爲“重也”。 
   “艸昜”或爲“蕩”的假借字。二字均屬陽部,相互可以通假。“蕩”即“寛廣、博大、舒坦”之意。《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及《論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爲君也。巍巍乎。唯天爲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中之“蕩蕩”即爲此意。《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關於季札觀樂的記載有“爲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史記.呉太伯世家》與此基本相同,“蕩乎”作“蕩蕩乎”),其中的“蕩”也是此意。 
   “蕩”也可能是“回蕩、動蕩”之意。《禮記.樂記》有“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史記.樂書》同)。《呂氏春秋.音初》有“凡音者,産乎人心者也。感於心則蕩乎音,音成於外而化乎内,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觀其志而知其德。”其中的“蕩”均爲此意。 
  但以上二義也有其負面釋義,如《呂氏春秋.適音》有“夫音亦有適,太鉅則志蕩,以蕩聽鉅,則耳不容,不容則横塞,横塞則振。”此處的“蕩”作“揺蕩”解。《呂氏春秋.音初》有“流辟誂越慆濫之音出,則滔蕩之氣、邪慢之心感矣。”此處的“蕩”作“濫漫”解。本簡此處的“蕩”恐當從其好的一面去理解。 
    由此“л訶紳而艸昜”也許可以釋作“其歌聲伸展而又寛廣”或“其歌聲重複而又回蕩”。 
  如前文所引用的那樣,《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所載季札觀樂及《禮記.樂記》、《史記.樂書》等處有關於風雅頌之各種評價,上海博物館這批有關詩論的竹簡是否可以與之對照,還要等全部竹簡發表之後,才能作全面觀照。 
  
                   
注 
①在今年八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於北京大學召開的“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上海博物館向與會代表展示了《孔子詩論》全部31支竹簡的照片,但除了《文匯報》上已刊登的二支外,其餘均尚未正式公布於世,故其餘29支簡的情況,在此不作討論。 
②據八月十八日上海市《新聞午報》的報道,《孔子詩論》與《子羔》、《魯邦大旱》三篇文章爲同一人筆跡,三篇簡的形状,長度,字跡等完全一致。因而“不王虎口”三字當爲《子羔》的最後一部份。 
③請參看上海博物館所編《上海博物館中國歴代書法館》中的圖版。 
④“孔”字的流變,請參看何琳儀所編《戰國古文字典》上冊,第419頁。 
⑤最近,國際儒學聯合會簡帛研究中心網站上,李零先生有一篇題爲「參加“新出簡帛學術研討會”的幾點感想」的文章,他指出,本篇和此外兩篇,即《子羔》和《魯邦大旱》二篇,爲同一人所書,原先是鈔在同一巻上,屬於三篇合鈔。“它的第一和第二章,是子羔問於“孔子”。第三、四、五章,是孔子自陳。第六章是魯哀公問於‘孔子’。它們顯然都是圍繞同一人物。如果子羔和魯哀公問敎的人是孔子,那麼論詩的也就只能是孔子。反之,釋爲‘ト子’,也要有一致性。……當初我把簡文中的那個合文釋爲‘孔子’,主要考慮不是字形,而是内容。子羔和魯哀公問敎的人,説話口氣比較大,完全是敎訓的口吻。我個人感覺,這個人不太像是子夏,而更像是孔子。」李零先生主要從文意上而不是字形上,認爲“孔子”的可能性最大。 
⑥將此字視爲“憐”之假借字是從池田知久先生的意見,參見其『郭店楚簡『窮達以時』の研究』(東京大學郭店楚簡研究會編『郭店楚簡の思想史的研究』第三巻,2000年1月)。黄人二先生則把此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