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见《道藏》本《易数钩隐图》三卷,题“三衢刘牧撰”。
黄宗羲《宋元学案·泰山学案》谓刘牧,字先之,号长民,著《易数钩隐图》。
四库馆臣《易数钩隐图》提要曰:“易数钩隠图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宋刘牧撰。牧字长民,其墓志作字先之,未详孰是,或有两字也。彭城人,官至太常博士。”
《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七,衢州府志记:刘牧,西安人,字牧之,登进士,终屯田员外郎,授易数于穆修,著《易解》与《易象钩隐图》,王安石志其墓。
以上数说,可谓无一说得准确无误,究其本因就是对北宋有两刘牧之事没有加考证。南宋陈振孙《直斋书録解题》记:“《易数钩隐图》二卷,太常博士刘牧长民撰,黄黎献为之序,又为《畧例图》,亦黎献所序。又有三衢刘敏士刻于浙右庾司者,有欧阳公序,文浅俚,决非公作。其书三卷,与前本大同小异。案敏士序称伯祖屯田郎中,临川先生志其墓,今观志文所述,但言学《春秋》于孙复而已。当庆厯时,其易学盛行,不应畧无一语及之,且黎献之序称字长民,而志称字先之,其果一人耶,抑二人耶?”这就是说,自南宋陈振孙提出“其果一人耶,抑二人耶”的疑问之后,至今并没有人对这一问题详加考证并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在许多易学及宋明理学的著述中,凡涉及刘牧者,皆多引朱震之传承说,或多引黄宗羲之学案说。于是,诸如“黑白点河图、洛书的传承始于陈抟”、“刘牧主张八卦是圣人则河图而画”、“范谔昌为刘牧之师”、“《易数钩隐图》为三衢刘牧撰”等等,都成了铁定的“事实”。然而,我们考定北宋有两刘牧之后,这些问题都很值得商榷。
1、 彭城刘牧没有得到河洛图书之传承
按《宋史》所记,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冬十月甲申,赐华山隠士陈抟号希夷先生。按《东都事略》所记,陈抟于端拱二年(989)秋七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峯下张超谷中。彭城刘牧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致仕,其时陈抟已仙逝17年。按宋陈振孙《直斋书録解题》所记,毗陵从事建溪范谔昌,天禧中人(1019),著《易证坠简》一卷,序言称任职毗陵,因事退闲,又言得于湓浦李处约,李得于庐山许坚。按邵伯温《易学辨惑》所记,明逸亦传陈抟象学,明逸授庐江许坚,坚授范谔,由此一枝传于南方也。既然范氏自言得于湓浦李处约,这就是说并非直接得于庐山许坚,而“由此一枝传于南方”,则不知传于何人。《宋史》记,范谔昌著《大易源流图》一巻,今见《道藏·周易图》中有范氏《四象生八卦图》,其图列《说卦》八卦方位,四正卦上(离)、下(坎)、左(震)、右(兑),各标有“火”、“水”、“木”、“金”字,并各有五空心圆点为数,中为一“中”字,坎数一、六,离数二、七,震数三、八,兑数四、九。图左的文字为:“范氏谔昌曰,四象者,以形言之则水、火、木、金;以数言之则老阳、老阴、少阳、少阴,九、六、七、八。惟土无形,四象各以中央土配之,则是为辰、戌、丑、未之成数也。水数六,故以三画成坎,余三画布于亥上为乾;金数九,除三画成兑,余六画布于未上为坤;火数七,除三画成离,余四画布于巳上为巽;木数八,除三画成震,余五画布于寅上为艮,此四象生八卦也。”此图反映出范谔昌“象学”的内容,既然所谓“大易源流图”中有“四象生八卦图”,那么就是本《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节之义而演绎,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两仪生四象图”及“太极生两仪图”。这就是说,范氏所推“大易源流”,是说八卦由太极步步生来的,而不是说八卦源于“河图”或“洛书”。既然范氏有如此主张,那么他所传的“象学”就不会是“河图”与“洛书”之内容,以此溯及陈抟所传的象学,也并非“河洛”图书之内容;既然范氏之学传于南方,而范氏晚出,那么就不会传给其前之彭城刘牧。由此可知,范谔昌不可能为彭城刘牧之师,彭城刘牧并没有得到什么“河洛”图书之传承。
2、 彭城刘牧并不主张八卦是圣人则河图(或洛书)而画
我们本《中兴书目》所记,考定彭城刘牧原著《易数钩隐图》为一卷本,按其自序(见
于《道藏·易数钩隐图》卷首,胡渭《易图明辨》、朱彝尊《经义考》亦引用之),有“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设,舍其数则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两仪变易而生四象,四象变易而生八卦”、“今采摭天地奇偶之数,自太极生两仪而下至于复卦,凡五十五位,点之成圗,于逐圗下各释其义”等说,依此可知,彭城刘牧主张八卦是由太极步步生出来的。以自序对照今见《易数钩隐图》前二卷,其所“钩隐”之图则是从“太极第一”至“七日来复第四十六”,其中并没有涉及黑白点“河图”与“洛书”。就此四十六图之前数图及其图说看,是下面的叙说过程:
《数钩隠图》卷上:
太极第一(一○图圆周边五白点五黑点,表示1、2、3、4之和10)
图说:太极无数与象,今以二仪之气混而为一以画之,盖欲明二仪所从而生也。
太极生两仪第二(黑白点图,上一下二左四右三,天一天三为天仪,地二地四为地仪。卷下之《河图天地数第五十》即此图。)
图说: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不云乎天地而云两仪者,何也?盖以两仪则二气始分,天地则形象斯著,以其始分两体之仪,故谓之两仪也。何以明其然?略试论之。夫气之上者轻清,气之下者重浊,轻清而圆者天之象也,重浊而方者地之象也,兹乃上下未交之时,但分其仪象耳。若二气交,则天一下而生水,地二上而生火,此则形之始也。五行既备而生动植焉,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则知两仪乃天地之象,天地乃两仪之体尔。今画天左旋者,取天一天三之位也,画地右动者,取地二地四之位也。分而各其处者,盖明上下未交之象也。
两仪生四象第九(黑白点图,上七,下六,左八,右九。卷下《河图四象第五十一》即此图。)
图说:经曰“两仪生四象”,孔氏疏谓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惟云四象也。且金木水火,有形之物,安得为象哉?孔氏失之逺矣。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者,庄氏云四象,谓六十四卦之中有实象,有假象,有义象,有用象也。今于释卦之处,已破之矣。何氏谓,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一也;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三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四也。今谓此四事,圣人《易》外别有其功,非専《易》内之物。称“易有四象”,且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然则象与辞相对之物,辞既爻卦之下辞,象谓爻卦之象也,上“两仪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谓也。诸儒有谓七、八、九、六,今则从以为义也。且疏家以七、八、九、六之四象为“所以示之”四象,则驳杂之甚也,何哉?夫七、八、九、六乃少阴、少阳、老阴、老阳之位,生八卦之四象,非易之所以示四象也,略试论之。且夫四象者,其义有二,一者谓两仪所生之四象,二者谓易有四象所以示之四象。若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所以兼天五之变化,上下交易,四象备其成数而后能生八卦矣。于是乎坎离震兊居四象之正位,不云五象者,以五无定位,举其四则五可知矣。夫五上驾天一而下生地六,下驾地二而上生天七,右驾天三而左生地八,左驾地四而右生天九,斯则二仪所生之四象。
四象生八卦第十(十黑白点图,八卦本《说卦》所言方位而布置,四正个各三点,四隅乾三点、坤六点、巽四点、艮五点。卷下《河图八卦第五十二》即此图。)
图说:五行成数者,水数六,金数九,火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