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其两端与重其个性——“君子慎其独”的再考察(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有而己独有的个性”,这一点将在下文继续讨论。 
显然,“独”指向两端的,独知、独觉而独立、独行是一端,“抛却自家”而“沿门持钵”是另一端;独觉而觉人、独立而立人是一端(详见下文),独断、独裁而成为“独夫”是另一端。换言之,在“两端”之中,我们才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个性,乍看起来,大家都是差不多的。 
三、“慎其独”, 最终是“慎其诚”,即认真其个性。 
关于“慎其独”,在《大学》和《中庸》之外,《荀子·不苟篇》的申述更为详备,并且和“诚”紧密联系: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君子养心莫善於诚”一语,刘台拱已经注意到了“慎其独”与“诚”的内在联系。“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一语,杨倞注:“慎其独,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郝懿行曰:“此语甚精,杨氏不得其解,而以谨慎其独为训。今正之云:独者,人所不见也。慎者,诚也;诚者,实也。心不笃实,则所谓独者不可见。” 郝懿行强调:“推寻上下文意,慎,当训为诚。据《释诂》云‘慎,诚也’,非慎训谨之谓”,他认为“‘慎’字古义训诚,《诗》凡四见,毛、郑俱依《尔雅》为释。《大学》两言‘慎独’,皆在《诚意》篇中,其意亦与《诗》同。唯《中庸》以‘戒慎’‘慎独’为言,此别意,乃今意也。”王念孙也同意用“诚”来训“慎”,但对郝懿行的说法提出了修正:“《中庸》之‘慎独’,‘慎’字亦当训为诚,非上文‘戒慎’之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 即《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则慎独不当有二义。 陈硕甫云:‘《中庸》言慎独,即是诚身。’)故《礼器》说礼之以少为贵者曰:‘是故君子慎其独也。’郑注云:‘少其牲物,致诚恳’。是慎其独即诚其独也”。王念孙同时认为“凡经典中‘慎’字,与‘谨’同义者多,与‘诚’同义者少。训诚训谨,原无古今之异,唯‘慎独’之‘慎’则当训为诚,故曰:‘君子必慎其独’,又曰‘君子必诚其意’。《礼器》、《中庸》、《大学》、《荀子》之‘慎独’,其义一而已矣。”(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第三》,又见王念孙《读书杂志八·荀子第一》。) 
“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一语,杨倞注:“不能慎其独,故其德亦不能形见于外”。俞樾认为:“上文云:‘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所谓独者,即无他事之谓。唯仁、唯义,故无他事,无他事是谓独,故曰:‘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 。言不能诚实,则不能专一于内,不能专一则不能形见于外。杨氏未达独字之旨,故所解均未得也。” (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第三》引) 
《荀子·不苟》的这段话以及清儒的训诂对于完整理解“慎其独”的意涵非常关键。显然,“慎其独”是一个非常有概括性的范畴,“独”的前提是“诚”,未独之前,要“致其诚”(诚则独,致诚则无他事),已独之后,就要“慎其独”(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慎独达到的效果是不依傍于他物(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慎独的本质是“顺命”,慎独所达到的境界是“天德”。“诚”是处理好各种关系、取得人格尊严的基石。“慎”非常必要,“独” 不断要落实为行为(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慎”是认真的态度和方法,“诚”既是慎的出发点,又是慎的最终对象,“不诚则不独”,在这个意义上,“慎其独”就是“慎其诚”。但是,“诚”不能是空泛的、没有着落的,最终要体现为活泼泼的个性——“独”(不独则不形)。“慎其独”就是在“致其诚”的前提下“顺应”那个独,“看重”那个独、“守住”那个独、“操心”那个独——总而言之,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个性。“慎其独”不是要增加负担,而恰好是不讲条件、不假外求,轻装前进,“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荀子·不苟》)。 
正如王念孙所言,“慎其独”在《荀子》、《大学》、《中庸》、《礼器》诸篇中意涵是一致的,通过下文“叩其两端而问之”的讨论,我们会发现,即使在《五行》、《淮南子》等书中,“慎其独”并无二义,就是要认真保持自己的个性,只不过在不同的语境中,指向不尽相同而已。 
四、多与一(内与外、近与远)之间须“慎”,独指 “内心的一以贯之和不偏不倚”,而非“内心的专一”。 
郭店竹简及马王堆帛书《五行》中都引用《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人,其仪一兮。”的诗句。鸤鸠,即杜鹃,又称桑鸠、布谷,性情以“独”著称,不自营巢,而把卵置于其他鸟类(如苇莺、麻雀、灰喜鹊等)的巢内,由寄主代为孵化,并喂养幼鸟,但是鸤鸠与子女的亲密关系并不因此而受影响。或曰“鸤鸠有均一之德,饲其子旦从上而下,暮从上而下,平均如一”。(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卷下)显然,“均一”(这种解释在古代被普遍接受)与“专一”是有重大区别,甚至是根本对立的。 
《说苑·反质》也引用这首诗来说明“一心可从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的道理。《晏子春秋》多处讲到晏子对“一心可从事百君”的解释,都是指自己的个性并不因为君主的变化而变化,否则“三心不可从事一君”。“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乎影,独寝不惭乎魂”。(《外篇》)面对自己的影子并无惭愧,独自睡觉并无惭愧。这里的“独立”“独寝”都是指君子的处境,而并非君子的个性,显然,需要认真对待,极力保持的乃是作为“至内”的个性。这一点,从马王堆帛书《五行》中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 
慎其独也者,言夫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 
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全体也。 
《五行》中所论的慎独就是要在内心之中把仁、义、礼、智、圣同等看待,不可偏废。(五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鸤鸠能以一心对七子,况君子乎!“舍其体而独其心”就是超越具体的德行,而使其心一以贯之。不因具体德行的转移而转移,也不因对象的转移而转移。《中庸》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如果把“慎独”理解为保持内心的“专一”,那结果就是“一心事一君”而不可能是“一心事三君”或“一心事百君”了。 
《晏子春秋》记载孔子对晏婴“一心事三君”的做法先是指责,听到晏婴的解释后转而自我批评:“语曰:‘言收于迩,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外篇》)“ 言收于迩,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是强调发自内心的言论,要超越距离的遥远,来源于自身的行为,不能被众人所遮蔽。郭店竹简《成之闻之》所言“慎求于己”也是强调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个性,诉求于自己的个性,而不能舍近求远:“唯君子,道可近求,而[不]可远借也。昔者君子有言曰:‘圣人天德’ 何?而可以至顺天常矣。”(参见李零:《郭店竹简校读记》,道家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