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江南的劳动力市场(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林,不知几千万人”⑩。这是说在这些店铺就业的人员总共有几千几万。

再次从服务业来看,传统服务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一类是为生产和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从宋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清代江南地区,茶楼酒肆之设,从城市扩展至乡村,至乾隆间益盛。如在无锡,“酒馆茶坊昔多在县治左右,近则委巷皆有之”,“至各乡村镇亦多开张”。有“遍地清茶社”之说⑾。在浙江海宁县,“城镇之有茶肆,始于乾隆时”。“清晨趋市曰早茶,午后曰吃晚茶,习以为常”⑿。太仓州璜泾镇,“自嘉庆以来,酒肆有四五十家,

__________________
① 《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56页。
② 乾隆《吴江县志》卷38。
③ 《雍正朱批谕旨》第48册。
④ 《清朝文献通考》卷23。
⑤ 沈云《盛湖杂泵》。
⑥ 《明清苏州王商业碑刻集》第94—95页。
⑦ 罗仑主编:《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第469页。
⑧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34页。
⑨ 张忠民:<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1368—1842》,第235页。
⑩ 《消暑闲记摘抄》卷上。
⑾ 《锡金识小录》卷1、卷2。
⑿ 民国《海宁州志》卷40。



茶肆倍之。乡人人市肆饮酒之外,无不饮茶者”①。苏州尤繁华,“虎丘一地,茶坊多临塘河,不下十余处,皆筑危楼杰阁,妆点书画,以迎游客”②。这当然会容纳众多劳动者就业。钱泳说,苏州商贾云集的阊门、金门一带,“晏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就是“如寺院、戏馆、游船、青楼、蟋蟀、鹌鹑等局”,也成为“穷人之养济院”③。

又如为商品交易服务的牙行,明代以前多为个体经营,牙人在商人之间往来说合。明代始集铺面、堆栈、客房于一身,为商人提供介绍交易、仓储和食宿的服务。至清代除上述服务之外,又增添了垫款、收账、代办运输、预买商品等服务。乾隆间,苏州府所属长洲等九县,共有牙行4513户,其中元和县就有902户④。乾隆间,松江府的华亭等十县,共有牙行3637户⑤。两地雇工之数也当以万计。

在现代经济中,商业和服务业都属第三产业,而金融业、运输业均属于服务业而纳入第三产业之中。它们既为个人生活服务,也为生产和流通服务。乾隆初年,吴县、长洲、元和、昆山、新阳、常熟、昭文、吴江、震泽等九县共有典铺489户⑥。乾隆嘉庆间,松江府的华亭、青浦、上海、金山、奉贤、南汇、娄县、宝山等县,共有典铺195户⑦。又如上海县的钱庄,乾隆四十五年有18家,十年之后增至64家。乾隆五十一年至嘉庆二年的十年中,上海县城的钱庄先后存在的至少有124家之多⑧。这都需要雇佣数以千计的店夥。

乾隆间,江南内河航运的“船只之多,大小不下数十万艘,百姓赖以资生者何啻数百万人”⑨。其中船工应当是数以万计。沙船业是清代兴起的海运业。嘉庆初,上海一地千石以上的海运沙船最多时达到3600只。鸦片战争前夕,上海沙船业拥有“沙船水手十余万人”⑩。道光间,沙船主郁润桂有沙船70多艘,雇工2000余人⑾。

以上对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分别作了些叙述。下面作点总的估算。同治间,苏州周庄镇全镇居民5000余人,其中作坊店铺雇工店伙占1 000余人⑿。工商业中雇佣劳动者占居民总数的20%左右。据李伯重教授估算,1850年间,江南城镇人口约为720万人⒀。按上述比重推算,则雇佣劳动者约为150万人左右。周庄镇为一中等市镇。城市与大市镇中,雇佣劳动者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还要更高一些,加上居无定所的船工,则清代中叶雇佣劳动者的总人数当在150万人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道光《璜泾志》。
②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l0。
③ 《履园丛话》卷26。
④ 乾隆《苏州府志》卷11。
⑤ 张忠民前引书,第232页。
⑥ 范金民前引书,第481页。
⑦ 张忠民前引书,第240页。
⑧ 《上海钱庄史料》第9—12页。
⑨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8。
⑩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8。
⑾ 吕舜祥:《上海的沙船业》。
⑿ 陶煦《贞丰里庚申见闻录》卷下。
⒀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王业化》,第417页。


上述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劳动力结构最重要的调整。它是劳动力市场扩大的反映,也是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反映。这无疑会为各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开辟道路。

江南地区经过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后的长期开发,经济发达,教育兴盛,文化繁荣,加以交通便利,信息通畅,造就了劳动者的智慧灵巧。明代周忱说,“天下之民,出其乡则无所容其身;苏松之民,出其乡则足以售其巧”①。到清代,又有人说,“吴中人才之盛,实甲天下。至于百工技艺之巧亦他处所不及”②。这就是说,江南地区的劳动者既有技艺优势,又有地缘优势。他们在本地区竞争上岗,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甚至可以说具有某种垄断性地位。因此,许多技术要求较高、报酬较为丰厚的岗位,大多为本地的劳动者捷足先登。如在城市中,苏州刷色洒金的印纸业,其雇工“悉系江宁镇江等处人士”③。苏州冶坊工匠多隶籍无锡、金匮两县,硝皮工匠多为江宁人④。尤其是丝织业,机匠基本上都是江南籍人。如丝织业发达的江宁府,其“织工推吾乡为最”⑤。“元缎织工头号必须江宁镇人……次则秣陵、陶吴,再次禄口、殷巷,南乡以外,皆不为也。” “天青则城内人为佳。”锦缎“以北乡迈皋桥人织最善”。“摇经者皆北乡人”⑥。江宁府的丝织织工,实际是为本籍人所垄断。浙江城镇织工亦多来自本土。如海盐县织工至城镇打工,大多是“农隙时多远出赁织,西至杭州,北至湖州,有至宜兴者”⑦。

又如吴县香山一带,“民习土木工作者十之六七,尤多精巧,凡大江以南有大兴作,必藉其人”⑧。

在农村中,江南地区蚕桑业发达,在养蚕、缫丝两个重要技术环节中,还出现了专业化的短工。太湖以南地区养蚕多,乾隆间有人说,“南方至蚕忙之月,……来佣工者成都市,即日用百余人,登时俱有。更有包箔者,每箔白蚁至老,佣价不过钱余。量力包数箔,各自经理。主人只是熟记养蚕之法,坐而提调。至于蚕多之家,佣工者甚众,即饭食亦是雇觅人做,女工岂能任此”⑨。这种情况明代即有。黄省曾《蚕经》中说:“养蚕之人,后高为善;以筐计,凡二十筐,佣金一两。看缫丝之人,南浔为善,以日计,每日佣金四分,一车六分。”不过养蚕工价,至清代提高了一倍多。

江南人既占有了较好的工作岗位,又得到了较充分的就业,这说明了竞争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开始发挥作用。

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但江南人亦难以全部包揽。如有人说,“百工技艺,吴人为众,而常苦不足”⑩,遂不得不引用外地人来填充。这些外来打工者多来自邻省及江浙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如濮院镇,“典当司柜多徽州人,成衣木局多宁波人,镊工多句容人,染坊银匠多绍兴人,漆工多江西人”⑾。又如双林镇的“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与行在户部诸公书》,《皇明文衡》卷27。
② 道光《苏州府志》卷194。
③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94—95页。
④ 洪焕椿《明清史偶存》第537页。
⑤ 甘熙《白下琐言》。
⑥ 《续纂江宁府志》卷15拾补。
⑦ 光绪《海盐县志》卷8。
⑧ 光绪《光福志》卷1。
⑨ 杨屾:《豳风广义》。
⑩ 乾隆《吴县志》卷24。
⑾ 《濮院琐记》卷2。


坊工匠则来自安徽泾县”①。又如苏州的染坊,“除青坊工匠多来自近郊唯亭外,黑坊镇江人、红坊句容人居多,绸布印布坊则是绍兴人”②。尤其是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重体力劳动,即所谓“粗活”、“重活”,本籍人不愿干,更多由外地人担充。如苏州所谓“膂力凶悍之辈”的踹匠,“俱系江宁、太平、宁国人民”③。油坊“杵油须壮有力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