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漕船修造制度述略(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俱各有便与不便”[39],反复原因恐怕主要是由于官吏私利。清江厂下设京卫、中都、江北直隶、卫河四总厂,每总厂下基本以一卫所为一分厂,京卫厂有34分厂,中都厂12分厂,直隶厂与卫河厂各有18分厂。清江船厂各分厂委派指挥、千百户等官督率造船,隆庆六年(1573)裁革指挥、千百户,在淮安府山阳等县选经历、县丞四员,带衔专管造船,“以三年考满,核其功罪”,厂官犯罪,漕运衙门可径自提问,参奏发落。清江船厂则由清江提举司综理,设工部主事,隆庆六年为加强管理,规定“主事不必注选,听工部于各司择有才望练达者任之,三年而后代”[40]。由于清江厂属于漕运衙门,提举司属于工部,“船料盈绌、造船完欠原系职掌相关,乃从总漕为政,工部不一与闻。及至料缺船欠,议者又责之臣(工)部”[41],两者不能很好配合,万历四十一年(1463)革工部提举,由淮安同知管京卫、卫河二厂,扬州同知管中都、直隶二厂[42]。

湖广、江西、浙江三都司及江南直隶卫所漕船在各卫所由军士分散打造。这些卫所的船只南返经过清江船厂时需“委提举司官匠估计应该修理或改造合用物料,填注票贴给官军,回至原卫照数支给,买料修造”,因为船只等候延误回程,成化十年后令各司府自行估计[43]。由于散造方式容易产生侵克料价、钉稀板薄、难以久驾的弊端,后来逐步改为团造,由若干卫所设厂,专官督造。浙江都司原“于苏州地方倩匠四散打造”,匠役或“侵欺料价,或临期逃躲”,卫所造船“料价又不依限给发”,并“因系隔省,人民不服拘究”,遂率先于正德元年(1506)在杭州府仁和县购民地设厂打造,但仍未设专官管理,“以致因循姑息,依旧各处打造,前业遂废”,正德十五年(1520)始令工部浙江抽分厂主事带管,选指挥一员,千百户两员分理,“买料雇匠,俱于原设杭州官厂内如法打造”[44],嘉靖三十三年(1554)改于仪真,三十八年(1559)又改于北新关[45], 四十四年(1565)后不再由主事带管,改令督粮道兼管[46]。嘉靖三年(1524)湖广、江西、江南直隶各总漕船也采取团造方式。湖广、江西因二省地广,卫所星散,聚于一地有所不便,采取“于分造之中而寓团造之法,于用人之中而存革弊之意”[47],于各府州打造,掌印官随时查考。漕运总督唐龙曾建议从嘉靖九年(1530)起,将湖广各卫所漕船在荆江水次设一厂团造,各卫所选千百户一员营造,委荆江抽分厂主事带管监督[48],但可能没有奏准。嘉靖四十五年(1566)将江西都司的袁州五卫船厂改于吉安,南昌卫船厂改于九江,各就产木近地团造[49],万历十一年(1583)又将饶州等五所浅船改于进贤水次修造[50]。江南直隶上江总的建阳、新安、安庆、九江、宣州五卫初在芜湖团造,后改于安庆;下江总的镇江、太仓、苏州、镇海四卫及嘉兴、松江二所在苏州团造[51]。团造之后仍无专官管理,隆庆元年(1567)才分属九江、苏松兵备道兼理。这二总团造因“官旗图便”,也有过散造的反复,隆庆六年(1572)漕运总督王宗沐才又归为团造,并改由督粮道管理[52]。万历四年(1576)漕运总督吴桂芳又以“安庆造舡非便”,九江卫漕船仍归本处打造,由九江道提调[53]。

漕船按造船地点、方式编为船号。永乐、宣德时按造船地点编为湖(广)字、江(西)、浙(江)等号,徽州为徽字号等,“天顺间始照各总类编,原系民造者为民字几号,旗军自造者为军字几号,又有运字号者,则造于提举司者也”[54],遮洋船为遮字号,造于龙江船厂者编为龙字号。按规定在船尾刻上卫所、某字某号、厂官、某匠并令驾旗甲姓名、领造年分,卫所与船厂各有挨年号册一本,写明每年该造船号旗甲,“每年查照字号,依额贴厂,呈总报部收造”,起到“标识分记”[55],防止不及年限及重复打造的作用。

从事漕船修造的有各卫所额定军余和各地征发的工匠。景泰时工匠改为四年一班,因“班匠稀少,造船不便”,造船工匠仍奏为二年一班[56]。由于各地工匠经常逃避不到,以及“多有顶名雇役,老幼不堪之人一概派造,以致造作不坚,奸弊百出”[57],成化十八年(1482)后工匠改为纳银,船厂另雇人造船。原规定底船八月终旬到厂,限四十日内造完。嘉靖二十四年(1545)又规定,八月以里发给船料兴工造作,“应造船只限十月终驾赴水次。如十月以里造船不完,底船不到厂,管厂各委官住俸半年;十一月终不完、不到,各住俸一年;十二月终不完、不到,各降二级。”[58]船只造完在淮安由漕运衙门检查,原属卫河船厂的在临清由卫河提举司检查(这到嘉靖二十六年才停止),“有钉稀板薄,造不如式,侵费料价底板,船不能完者,坐以赃罪”,经管军职、有司一体参奏[59],经造工匠“如无故早坏一年,于官匠名下追补一分,二年递加”[60],如“三年之内损坏,仍令该厂赔补”[61]。实际上造船弊端越来越严重,成化时就“令船薄漂流者罪及提举,然终不得坚固”[62],隆庆六年(1572)礼科左给事中雒遵指出:“运船之弊,大率敢于干没者缺而不补,巧于侵渔者补而不坚,漂损之因实由于此”[63],及至明末,“衙役需索,工匠刁难,凡造发新船壹只,如无使用捌玖拾金不能有船,俱称无料,是以年复壹年不能济运”[64]。造船之弊使明中期以后漕船短缺的情况更为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漕运运输。


三、漕船木料和船价银的来源

(一)、漕船木料的来源

洪、永时期海运船都是在“产木水便地方”打造,初行河运时也是如此,所用木材系就地取材。清江、卫河船厂设立后,所需木材“三年二派于各布政司府、州买办”[65],“合用杉、楠等木俱派四川、湖广、江西出产处所,浙江、江南直隶不出木者买办送纳。福建亦有油、铁等料,无灾之年全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有灾之年减派”[66]。宣德六年(1431)行在户部侍郎王佐以“近工部定各处采修船材料俱送淮安提举司,地远近不同,恐致误事”,奏定“山东、河南、苏、松等处宜送淮安,江西、湖广、浙江俾就本处造船。”[67]除各地解纳外,景泰年间淮安设抽分厂,向经过商民船只抽取竹木、铁、油等,“应于造船者计四十件”,三十税一,以备修造漕船,后来改为折银[68]。成化七年(1471)又设杭州、荆州、太平三抽分厂,“管理竹木等物,每十分抽一分,选中上等按季送清江、卫河提举司造船”,后因竹木解送不便,各折抽银[69],成化元年(1465)后因“各处灾伤,料价日缩”,军士不得不赔补造船。而当时“各处解纳杉、楠等木,远自川、广,经涉江湖,有在途漂流者,又有尺寸不及者,监收官拘泥成法,必求合式,致令解户经年往复,不获实收,至有鬻妻卖子,捐躯荡业者”[70]。成化十五年(1479)将杭州、荆州、太平三处抽分木植贸银送二提举司支用,并增加各地木价银三千两[71],次年停止各地有司买办木材,将各处兑运粮330万石各加耗一斗,卖银供提举司造船[72],此项银两被称为“斗米银”,同时仍解用抽分银两供修造漕船。此后造船木料都由清江、卫河提举司于各地收买。

一直到嘉靖中提举司都在仪真、芜湖或天宁洲收买木材。后因“工作繁兴,价值涌贵”[73],大约在嘉隆之际改于湖广荆州及辰州等地收买。每年清江船厂采取招商认报的办法,预给官银、宪牌,并派厂官二员同往督押,后并由湖广粮储道协助买木。万历三十六年 (1608)周一龙任工部清江分司主事时还是由清江提举司招商发银, 但万历四十六年(1618)工部却说:“以招商属荆粮道,而以发银委荆有司”,并说“此旧例也”[74],不知何者为是。买木时木商常“漕批漕银一领到手,辄先贩盐,希图厚利”,经常因此逾期数年之久,“及运木途中故意迁延,故将大木拣选私卖,或拖欠原报正额,或另觅小木抵数”,或“挑拣盗卖,打造盐船”。押运厂官也常通同作弊,造船厂官又“沽名节省”,压低木价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