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漕船修造制度述略(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致“商人极口称苦”,万历二十六年(1598)后又有“貂珰四出而在在有征矣,其牙爪市侩人等万搬刁勒,百计留难,夤缘为奸,剥肤吸髓”,木商遭到严重摧残。漕木运到,南京兵、工二部还要“坐拥上流,遇木邀截”,先行挑选。这都使造船木材经常不足,万历后期已极为严重,周一龙极称造船“万分缺木”,“缺木缺船如此告急”,严重影响漕运,船厂不得不采取搀造的办法,每船外料一半用楠木,里料一半用杂木,以应急需[75]。

另外洪武时南京钟山南麓设立棕园、漆园、桐园供造海船之用[76]。早时各地也解送油、麻、铁、灰等送清江船厂造船,这些物品不久也改为收买了[77]。天顺八年起还将查获的私盐船改造漕船[78]。

(二)、船价银的来源

在征派木料时漕船“每一船官给旧料三分,新料七分”[79]。改为派给银两后每船都有额定造价,史籍对此记载较为零乱。万历《明会典》记有“旧例”与“今例”。按“旧例”,浅船造价100两,底船旧料、军办、官给各为三分之一;遮洋船造价120两,底船旧料36两,官给84两[80]。“今例”各地情况不一,现据万历《明会典》卷二○○列为下表:

单位:两
清江提举司(楠木) 江南直隶 浙江(松木) 江西 湖广
卫所 南京、中都、江北直隶 山东、北直隶 遮洋总 杉木,楠木 杂木 松木 底船全 沉水拆造 无底船 株木、杂木 松木 杉木 株木、杂木 松木
造价 120 120.8 127.33 141.46 96.71 74.63 88 93 97 93 83 103 90.5 73.91
底船抵银 20 20 不准银 28 21.5 不准银 — — — 10 30 27 25 25
其余来源 军办35,官给65 军办32.8,官给50 军办65.6,官给61.73 军三民七 民出73,余运军自备 军三民七 军三民七


每船造价除底船外,以十分为率,民出七分,购买主要部分底板和栈板,称为民七大料银;运军自办三分,购买其它材料和提供工匠工食,称为军三小料,通称军三民七料银。它先实行于造于原卫所的江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漕船,现在所见最早记载是成化十一年(1475)令“苏州、太仓、镇江三卫并守御嘉兴中左千户所浅船计五百一十三只,宜仍旧例军三民七出备工料造之”[81],既云“旧例”,必形成于成化十一年前,可能回原卫自造时已开始了。至于造于提举司的漕船船价分为官给与军办两部分,官给逐步增至65两,军办减为35两,正德十四年(1519)才题准“运船料价以十分为率,军办三分,民办七分”[82]。虽说如此,仍是官给、民办两部分,数额也没有变化。从上表可见,即使造于原卫所的浅船价银也不完全是军三民七。军三民七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另外,船上什物银不包括在军三民七料银内,有其它来源。

清江船厂民七料银由芜湖、杭州、荆州三抽分厂税银,清江提举司抽分厂税银及各地人匠银三部分组成。芜、杭、荆三抽分厂设于成化七年(1571),初征木材本色,成化十五年(1579)起全改折银。弘治十四年(1501)荆州税银8 000两改于芜湖取用[83]。清江厂所取杭、芜两抽分厂造船税银历年增加,最后规定杭州厂14 400两(内原卫河提举司1 200两),芜湖厂18 770两(内原卫河提举司4 230两),共33 170两,称为杭芜岁办。清江抽分厂属清江提举司,“税无定额,每岁以货之多寡为舒缩”[84],据万历后期清江提举司主事周一龙估计每年约11 500余两[85],全部作为造船之用。人匠银是清江、卫河二厂原设匠役纳银而来,成化十八年(1482)漕运总兵陈锐因人匠多不到厂,奏准“各司府今后不必解送人匠,令其照名出办银两,每年印封解送二提举司如数给军,雇人造船”[86],但后来雇人出于军三小料银,人匠银成为民七大料银的一部分[87]。清江厂有苏州、淮安、扬州三府人匠3 206名,岁办银3 030两;卫河厂有山东、河南、南直隶人匠2184名,办1965.6 两,另有住坐匠134名,办241.2两,共办2 206.8两,二厂人匠银共5 236.8两。但万历前期仓场总督汪宗伊又说卫河厂人匠银为4 190.4两,二厂共7 220.4两[88],万历后期周一龙一说共5 236.8两,一说共7 236.8两[89],究竟如何,已难稽考。

清江船厂的军三小料银包括运军自办和减存料银。嘉靖时《漕船志》记载军余办料,南京卫分687名,每名办4两,共2 748两;直隶卫所1 644名,各办不等,共4 659两;中都卫所534名,各办不等,共1 968两;山东卫所162名,各办不等,共313.5两,总共办料军余3 017名,每年办9 688.5两。另外遮洋总没有办料军余,以减存料银充造船之需[90]。军余办料都是“递年扣除各军月粮,俱类解漕运衙门,发淮安府寄库,听候各厂造船领用”[91]。南京卫分办料军余嘉靖五年(1526)改为运粮,所办料银在南京法司赃罚银内抵补,但因数量不足,累年拖欠,二十年(1541)奏准,从嘉靖十九年(1540)起每年于南京兵部缺官柴薪银内支1 000两,户部盐引纸价余银内支1 748两,由漕运总督差官领取,作造船之用[92]。但万历二十年(1592)南京兵部尚书舒应龙奏准,该年起从南京户部盐引纸价内支1 000两暂代南京兵部柴薪银之数,此后“暂借不已,遂相沿为例”,从万历二十年到崇桢四年(1631),除天启七年至崇桢二年(1627—1629)外,一直由南户部代解,共银37 000两,崇桢六年(1633)正月工部尚书周士朴才奏准“敕下南兵部自行奏明,认解于何年始”,同时奏准南户部应解盐引银月两淮运司径解漕库,不必转输[93]。这时离明灭亡已不远了。

减存料银在嘉靖间席书编、朱家相增修的《漕船志》中仅列因灾减存一种,实际上还有定额减存一种,如成化时御史谢文说:“近每成一名或每船十只减留一只”办料[94],万历时归德卫船38只中有1只减存[95],但定额减存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嘉靖时减存运军每名办银2.4两,“近例俱将各军月粮扣抵”,中都、南北直隶、山东各卫所减存料银“原无定数,惟以歇役运军多寡为盈缩”,南京卫分因歇役者少,于江浙纲运过江脚米银内每年扣银4 606两抵补[96]。

军三小料银有不同的记载。万历初仓场总督汪宗伊说:军办9 375两,遮洋总扣粮抵料银2 588.2两,共11 963.2两,万历八年(1580)减存军料银扣月粮料银24 782.78两,行粮料银18 262.5两,共43 045.28两[97]。 万历后期清江分司主事周一龙则说军三小料银共24 238.01两,内军办18 069.51两,减存6 168.5两[98]。与《漕船志》的记载都不同。三者都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各是一时的记载?但减存料银中有一部分是因灾减存,原无定数,周一龙将它说成定额,又难以解释。周一龙还说清江厂军三民七料银共47 000两有奇。

造于各卫所的浙江、江西、湖广、江南直隶漕船军三民七料银来源与清江船厂不同。民七大料直接征之民间,是赋税的一部分。如南直隶武进县额赋中有“镇江卫浅#料银”一项,徽州府课程岁费中也有运船料价[99],浙江平湖县每年坐办银中有“浅船料银叁百玖拾两有奇”[100],浙江民七大料银共31 300余两[101],由府县每年派征解布政司。军三小料银则是扣除运军月粮出办。正德十五年(1520)漕运总督臧凤奏准:浙江总于“杭州前等十二卫所空闲军余内选出其殷实者,亦照运军事例每名出办银二两四钱,扣计卫所五年一次该造船只多寡合用银数,明白委官收受”[102],嘉靖二年(1523)又统一规定“湖广、江、浙及江南直隶卫所军办#料银只江北五总事列[?例],行各该卫所摘选军余辨[?办]纳,免扣运军月粮”[103]。但实际上以后仍是扣运军月粮充作军三小料银。嘉靖八年(1529)漕运总督唐龙说湖广都司“军料仍派前一十一卫所,各扣运军月粮抵数”[104];“江西额造浅船料价例于该卫所军士月粮扣给”,嘉靖二十九年(1550)后改“以过江过湖余银抵造,庶不衍期”[105];万历前期浙江巡抚温纯说:“军三银系减存运军月粮内扣抵”[106]。运军办纳军三小料银的数额,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