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究(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了产、运、销一体的盐商组织。与此相比,山陕盐商则主要株守在各大城市[(114)],这使得他们在与徽商的竞争中居于劣势。

  (二)从程氏宗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从明代后期直到清代前期,徽商程氏分支持续不断地迁入淮安河下一带。他们人数众多,财力雄厚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对于徽州乡土习俗在当地的传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此,《淮安河下志》卷1《疆域》记载:

    方盐策盛时,诸商声华煊赫,几如金、张、崇、恺,下至典台厮养,莫不璧衣锦绮,食厌珍错;阁阂之间,肩摩觳击,袂wěi@①⑧汗雨,园亭花石之胜,斗巧炫奇,比于洛下。每当元旦元夕,社节花朝,端午中元,中秋xī@①⑨腊,街衢巷陌之间以及东湖之滨,锦绣幕天,竹歌聒耳,游赏几无虚日。而其间风雅之士倡文社,执牛耳,招集四方知名之士,联吟谈艺,坛坫之盛,甲于大江南北。好行其德者,又复振贫济弱,日以任恤周济为怀,远近之挟寸长、求嘘植及茕独之夫,望风而趋,若龙鱼之走大壑,迹其繁盛,不啻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之所叙述,猗欤盛哉!

  乾隆时人阮葵生曾指出:“吾淮缙绅之家,皆守礼法,无背情逆理之举,后因山右、新安贾人担策至淮,占籍牟利,未与士大夫之列,往往行其乡俗”[(115)]。所谓“担策至淮,占籍牟利”,即指从事盐业、卜居城厢的徽商西贾。由于他们人数众多,在一个短时期内(明代中业迄至清代前期)持续不断地迁入湖嘴河下一带,形成了特别的社区。其乡土习俗首先经过当地屠酤儿的“尤而效之”[(116)],很快便成了淮安一带的时髦风尚。

  歙县“乡俗尚淫祀,每酷署,奉所谓都天神者,奔走骇汗,烦费无度”[(117)]。晚明清初,随首歙县程氏盐商大批徙居河下,该民俗经过某种变异也被移植到当地。据《淮安风俗志》记载:“赛会之风,随地都有,然未有如淮安之甚者”[(118)]。一年之中,赛会次数不下十余次。其中,最重要的有都天会及东岳会。都天会又分为小都天和大都天(小都天庙在河下,大都天庙在河北)。都天会赛期在每年四月中、下旬,东岳会则必在五月初一,“与会者尽系商家,分米、钱、绸布各业,共有二十余业之多。每业皆各有执事全副,区别其业,则以某安胜会辨之”。如钱业曰文安,绸业曰普安等等,“一次所费,约数千金”[(119)]。

  徽州风俗,婚礼专要闹房“炒新郎”,凡亲戚相识的,在住处所在闻知娶亲,就携了酒kē@⑥前来称庆,说话之间,名为祝颂,实半带笑耍,把新郎灌得烂醉方以为乐[(120)]。在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河下盐商社区,闹房风俗在乡里宗亲间盛行不衰。乾隆《淮安府志》的作者将此形容为“闹房喧谑,恶俗不堪”[(121)]。

  不仅婚俗如此,其他的丧葬寿诞,也无不带有强烈的徽州乡土色彩。“淮俗祝寿吊丧最为劳攘,生辰虽非大庆,犹且仆仆往来,至丧事则讣者贸然而投,吊者亦率然而应”[(122)]。作为外来移民,徽州盐商为了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每逢生日“辄多招宾客,以为门庭光宠”[(123)]。甚至有十龄童,即开筵演戏,“有降伯氏、舅氏之尊而伛偻磬折其庭者,群饮谐谑,尤而效之。一日之间团于酒食,士农工商,废时失业”[(124)]。尤其特殊的是,“新安人子于父母已故,犹作冥寿,明灯彩筵,籍口祝嘏”[(125)]。这种情形,让淮安正统的乡绅甚感骇异。

  由于河下一带五方杂处,豪商巨贾相互矜炫,奢侈之习蔚然成风,衣食住行,糜费日盛。明代中叶以前,“淮俗俭朴,士大夫夏一葛,冬裘,徒而行”。此后出现两人乘舆。到明末“通乘四轿,夏则轻纱为帷,冬则细绒作幔,一轿之费,半中人之产”。乾隆《山阳县志》卷4接着断言:“淮俗从来俭朴,近则奢侈之习,不在荐绅,而在商贾”。显然,挟资千万的盐商富贾也是习俗嬗变的关键因素。


(1) 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
  (2) 《明史》卷77《屯田》:“迨弘治中,叶淇变法,……诸淮商悉撒业归,西北商亦多徙家于淮”。
  (3) 光绪《重修安东县志》卷3《建置》。
  (4) 吴从道《安东》诗,见丁晏、王锡祺编《山阳诗征》卷7。
  (5) 如歙人程必忠,明季始迁安东;程易,“世居歙之岑山渡,后迁淮,治盐业,遂占籍安东”;程增,“父自歙迁淮之涟邑(即安东)”。俱见王觐宸《淮安河下志》卷13《流寓》,淮安市图书馆古籍部据抄本复印。
  (6) 嘉庆《两淮盐法志》卷37《职官六·解署》引嘉靖《盐法志。
  (7) 光绪《重修山阳县志》卷4《盐课》:“国初淮北分司暨监掣并驻河下,群商亦萃居于此”。
  (8) 光绪《重修安东县志》卷1《疆域》:“国初时盐法尤盛行,富商来邑占籍,著姓相望”。卷12《人物四·流寓》:“初,程氏以国初来邑占籍,代有令闻”。王觐宸《淮安河下志》卷13《流寓》:“程朝宣,字辑侯,歙人也。父以信,故有业在安东。召朝宣代之,弗善也,去而业盐,与淮北诸商共事,不数年推为祭酒焉”。程朝宣因出赀助塞卯良口决口,安东人“感其义弗衰,为请占籍。程氏之占安东籍,自朝宣始也”。此后,淮安史志中出现的程氏,多为安东籍。程鉴“先世歙人,业盐,家于淮,后入安东籍,实住山阳河下也”。
  (9) 光绪《续修甘泉县志》凡例。
  (10)(15)(73)(79)(80) 王觐宸:《淮安河下志》卷5《第宅》
  (11) 李元庚:《梓里待征录·奇闻记·淮北商人同姓十三家》。《梓里特征录》为淮安市图书馆古籍部抄本,封面题作,“淮rú@⒇隅史”。
  (12)(14)(31) 王觐宸:《淮安河下志》卷6《杂缀》。
  (13)(29)(30)(47)(49)(65)(66) 王觐宸《淮安河下志》卷13《流寓》。
  (16) 李元庚:《梓里待征录·逸事记·俭德店相》。
  (17) 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刊本,淮安市图书馆古籍部藏)高咏轩条。
  (18) 林苏门:《邗江三百吟》卷3《俗尚通行·运盐之家称店》,《邗江三百吟》为扬州市图书馆特藏部藏本。
  (19) 王觐宸:《淮安河下志》卷2《巷陌》。
  (20) 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道宁堂条。
  (21) 汪继光:《山阳汪文瑞公年谱》,淮安市图书馆古籍部手抄本。
  (22) 王觐宸:《淮安河下志》卷12《列女》汪士堂妻条:汪家“故业盐,号巨商”。另,范一煦:《淮rú@⒇小记》(扬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特藏部藏本)卷4,汪廷珍“家世本业禺策,食指百余人”。
  (23)(74) 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梅花书屋条。
  (24) 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止园、梅花屋条。
  (25)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22《京田时田》。
  (26) 嘉庆《两淮盐法志》卷48《人物七·科第表下》,顺治八年辛卯科举人程治,歙人,山阳籍: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科举人吴宁谧,歙人,山阳籍。
  (27) 嘉庆《江都县续志》卷12《杂记下》:“歙之程、汪、方、吴诸大姓,累世居扬而终贯本籍者,尤不可胜数”。淮安情形与此相类似。如程晋芳就是歙县籍,“世居山阳”(丁晏、王锡祺:《山阳诗征》卷18)。
  (28) 《金太史集》卷《与歙令君》。
  (32)(35)(36) 方huì@①⑥顾:《二知轩文存》卷22《今雨楼图记》。
  (31)(34)(37) 徐珂:《济稗类钞》第24册《豪侈类》。
  (38) 见陈坦和:《扬州丛刻》(民国刊本)。
  (39) 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九狮园条。
  (40)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