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双浜、王家桥、南大场、三槎浦、沙泾、沙头、掘浦、肖迳、新塘、薛港、陶港沿海之税。每月南货商税动以万计。州郡去海既远,知县有抱些小课利,余镪尽归私家者”(注:《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八之二九。)。崑山县内这十余个地方,每月商税即“动以万计”,年收入可知。
总之,草市在南宋时期更加普遍,规模也有所扩大,已完全摆脱了草市初期的局面,因此,许多地方的草市直接称之为“市”。如《咸淳临安志》卷19《疆域志·市》中除原有的镇市外,还列有浙江市、湖州市、赤山市、龙山市、半道江市、南北土门市等等。其他如《嘉泰会稽志》、《嘉定赤城志》等地志都有此类记载,这也象征着草市在名称上的一些变化。草市在南宋后期,由于商税的不断加重,已处于困难的境地。
二 草市促进了镇市的勃兴
镇由军镇转化为市镇,称作镇市,这是镇市的来源之一。镇市作为县以下地方政权的一级机构,与乡并列,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在中国历史上应是一件大事,更不用说它在经济史上的意义了,此点早为史学工作者所注意。
在中国宋以前的地方行政建置中,县以下只有乡,即如在唐至北宋初期,草市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也未改变这种局面。所以,唐人修的《元和郡县志》、宋初撰写的《太平寰宇记》,均不见镇市的记载。北宋中期,曾进行过两次商税统计,一次约在仁宗嘉祐(1056—1063年)年间,一次在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前次按京、府、州、军、监排列,把州城以下各税务额列出一个总税数,后者则把京、府、州、军、监及所属县、县以下各税务场所的税额分别列出(注:参见《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本文以下所提熙宁十年税额,均见于此。铜钱与铁钱按1∶2折算。),这对于研究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方便,使人们便于对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量的分析对比。根据上一节草市部分已经谈到的,熙宁十年县以下税收单位为1013个计,其中直接称为镇的有400多个,其他则以坊、场、口、岸等命名。到元丰(1078—1085年)末年,根据《元丰九域志》一书正式定名为镇市者,共1871个,这是与乡级政权机构并列的镇市。这种镇市不管是由军镇转变而来,或是草市升格而成,基本上是草市的由小到大的结果,也可看成是草市的一次升华。宋人高承所谓:“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注:《事物纪原》卷7,《州郡方域部·镇》。)这些镇官,或文臣,或武职,掌管镇的税收及“烟火盗贼之事”(注:参考《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之八至九三。)。仅就派官监镇这一点来看,镇的地位实高于乡,因为乡的头目不过是乡间吏职而已。
从熙宁十年1013个县以下税收单位,到元丰末的1871个正式镇市,其间的变化发展是多么巨大。显然,1013个税收单位,因为有的税额太少,不可能都升格为镇市,即使全部算进去,那么到元丰末也净增800多个镇市。如果与当时1135个县相比,由此可知,每县平均约1.4个镇市,这就是说,以工商业为主的镇市与县市一起,密切了同乡村的联系,而当时镇以下的各种草市尚不计在内。
元丰年间,是镇市发展的巨大转变时期,从熙宁十年到元丰末的八年,仅以四京为例,东京由原来的20个发展为31个,西京由原来10个发展为22个,南京由2个变为13个,北京由17个变为20个,如此等等,均可看到镇市猛增的情况(注:参考《元丰九域志》卷1,《四京》所载镇数。)。
从镇市商税收入上看,应当说熙宁十年商税额较高的地方,不管是镇或是口、岸、场、务等,是后来定为镇市的主要地方。仅以熙宁十年为准,草市镇税超过所在县者比比皆是,超过所在州者也屡见不鲜。现以一千贯以上税额的县与草市镇总数作一简表如下(注:按《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统计,县级市有税额者为718个,原书许多州军无县税额,待考。):
岁额 县数 草市镇数
三万贯以上 1 0
二至三万贯 3 4
一至二万贯 21 16
五千贯至万贯 101 36
一千贯至五千贯 408 313
这个简表,意在说明当时大量的草市镇,已经达到了上等县级市的水平。那末经过元丰年间的发展,1871个镇市中,达到上等县级市水平的镇市更多一些。如果我们再从北宋草市镇前期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考察,从建隆三年(962年)至景德三年(1006年)的45年中,镇、寨、场、务等上升为县或军的就达39个(注:《隆平集》卷1,《郡县》。),即可知草市镇发展起来之后,每每上升为县。应当说,在景德三年以后,真宗、仁宗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更进一步发展,此类情况当亦不少。
至于草市镇税额超过所在州城的,为数颇多,如淄州为6758贯,而所属赵岩口为28389贯;蕲州21141贯,而所属之蕲口镇为26540贯;凤州为10836贯,而所属之固镇为24816贯等等(注:参考杨德泉、左健:《关于北宋商税的统计》,《扬州师院学报》1963年总第17期。)。本来,州、县都有上中下之别,一些中、下州为自己所属之镇市超过,这是毫不足怪的。
镇市至南宋时期,仍在继续发展,从商税上看,如果说北宋熙宁时镇市还未有超过三万贯者,那末南宋时三万贯以上已为数不少,如庆元府奉化县的鲒埼镇、嘉兴府海盐县澉浦镇等等(注:参考《永乐大典》卷14622,《吏部》引宋《吏部条法》。)。而蕲口镇的税额竟达15万贯,雁汊镇达26万贯(注:陆游:《入蜀记》。)。再从镇市的规模上看,如嘉兴府海盐县的澉浦镇,市区东西15里,南北5里(注:《澉水志》卷上。),坊巷棋布,市内有市舶官廨,有镇学,俨然一座较大城市。华亭县的青龙镇,在北宋仁宗时已有36坊,南宋时更加繁荣,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外贸港口,仅镇学就“列三千余名之学士”(注:宋如林:《嘉庆松江府志》卷2,《镇市》。)。许多著名的经济专业区,各自形成自身经济特色的镇市。本文在这里主要论述草市向镇市的发展,至于镇市本身则姑且丛略。不过有一点必须指出,镇市在其发展过程中,虽没有古代城市中坊、市分离的旧框框,但却在向新的坊市合一型靠拢,那就是市区划分出许多坊,上面有镇官,一如州县城市的模式,进行封建统治,纳入整个封建经济体系之中,而不能像欧洲封建社会中的自由城市那样进行发展。
三 草市对县市的影响
从宋代的县治来看,当时在县设市,称为“县市”,大一点的县城,市可以在城内,有的县城,县市在城外另设,不论县城大小,一般都有一个县市。
据《咸淳临安志》卷十九记载:
余杭县。县市,在旧县西百步,周二里,汉令陈浑置。
富阳县。县市,旧在县西一里二百步,其地湫隘,唐万岁登封元年,县令李浚徙于西北隅一百步,周回二里五十步。今移于西门外苋浦大桥东。
新城县。县市,在县西一里,周二百四十步。
盐官县。县市,在县西北百步,唐贞观四年置,开元十一年令路宣远徙于县西南二百五十步。
昌化县。县市,在县西南百三十步。
以上诸县是汉唐以来至宋的县市情况,有些县市范围超过县城,如富阳县城,周六百步,按宋制360步为一里,那末市周回二里五十步,可知县城比市周要短得多。
另有一些县有两个县市的,如《淳祐玉峰志》卷上《坊陌桥梁》记载,崑山县“邑旧有坊四,日光北、平乐、招贤、永昌。有市二,曰都场、永安”。南宋时有三十二坊,“县有市名者二,曰市心,曰后市”。关于宋代县市的设置,在宋元方志中屡见,此不多叙。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浪潮,促使草市、镇市兴起的同时,也必然要冲击着原来已经设市的州县之城,这里先以县城为例来加以说明。四
总之,草市在南宋时期更加普遍,规模也有所扩大,已完全摆脱了草市初期的局面,因此,许多地方的草市直接称之为“市”。如《咸淳临安志》卷19《疆域志·市》中除原有的镇市外,还列有浙江市、湖州市、赤山市、龙山市、半道江市、南北土门市等等。其他如《嘉泰会稽志》、《嘉定赤城志》等地志都有此类记载,这也象征着草市在名称上的一些变化。草市在南宋后期,由于商税的不断加重,已处于困难的境地。
二 草市促进了镇市的勃兴
镇由军镇转化为市镇,称作镇市,这是镇市的来源之一。镇市作为县以下地方政权的一级机构,与乡并列,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在中国历史上应是一件大事,更不用说它在经济史上的意义了,此点早为史学工作者所注意。
在中国宋以前的地方行政建置中,县以下只有乡,即如在唐至北宋初期,草市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也未改变这种局面。所以,唐人修的《元和郡县志》、宋初撰写的《太平寰宇记》,均不见镇市的记载。北宋中期,曾进行过两次商税统计,一次约在仁宗嘉祐(1056—1063年)年间,一次在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前次按京、府、州、军、监排列,把州城以下各税务额列出一个总税数,后者则把京、府、州、军、监及所属县、县以下各税务场所的税额分别列出(注:参见《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本文以下所提熙宁十年税额,均见于此。铜钱与铁钱按1∶2折算。),这对于研究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方便,使人们便于对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量的分析对比。根据上一节草市部分已经谈到的,熙宁十年县以下税收单位为1013个计,其中直接称为镇的有400多个,其他则以坊、场、口、岸等命名。到元丰(1078—1085年)末年,根据《元丰九域志》一书正式定名为镇市者,共1871个,这是与乡级政权机构并列的镇市。这种镇市不管是由军镇转变而来,或是草市升格而成,基本上是草市的由小到大的结果,也可看成是草市的一次升华。宋人高承所谓:“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注:《事物纪原》卷7,《州郡方域部·镇》。)这些镇官,或文臣,或武职,掌管镇的税收及“烟火盗贼之事”(注:参考《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之八至九三。)。仅就派官监镇这一点来看,镇的地位实高于乡,因为乡的头目不过是乡间吏职而已。
从熙宁十年1013个县以下税收单位,到元丰末的1871个正式镇市,其间的变化发展是多么巨大。显然,1013个税收单位,因为有的税额太少,不可能都升格为镇市,即使全部算进去,那么到元丰末也净增800多个镇市。如果与当时1135个县相比,由此可知,每县平均约1.4个镇市,这就是说,以工商业为主的镇市与县市一起,密切了同乡村的联系,而当时镇以下的各种草市尚不计在内。
元丰年间,是镇市发展的巨大转变时期,从熙宁十年到元丰末的八年,仅以四京为例,东京由原来的20个发展为31个,西京由原来10个发展为22个,南京由2个变为13个,北京由17个变为20个,如此等等,均可看到镇市猛增的情况(注:参考《元丰九域志》卷1,《四京》所载镇数。)。
从镇市商税收入上看,应当说熙宁十年商税额较高的地方,不管是镇或是口、岸、场、务等,是后来定为镇市的主要地方。仅以熙宁十年为准,草市镇税超过所在县者比比皆是,超过所在州者也屡见不鲜。现以一千贯以上税额的县与草市镇总数作一简表如下(注:按《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统计,县级市有税额者为718个,原书许多州军无县税额,待考。):
岁额 县数 草市镇数
三万贯以上 1 0
二至三万贯 3 4
一至二万贯 21 16
五千贯至万贯 101 36
一千贯至五千贯 408 313
这个简表,意在说明当时大量的草市镇,已经达到了上等县级市的水平。那末经过元丰年间的发展,1871个镇市中,达到上等县级市水平的镇市更多一些。如果我们再从北宋草市镇前期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考察,从建隆三年(962年)至景德三年(1006年)的45年中,镇、寨、场、务等上升为县或军的就达39个(注:《隆平集》卷1,《郡县》。),即可知草市镇发展起来之后,每每上升为县。应当说,在景德三年以后,真宗、仁宗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更进一步发展,此类情况当亦不少。
至于草市镇税额超过所在州城的,为数颇多,如淄州为6758贯,而所属赵岩口为28389贯;蕲州21141贯,而所属之蕲口镇为26540贯;凤州为10836贯,而所属之固镇为24816贯等等(注:参考杨德泉、左健:《关于北宋商税的统计》,《扬州师院学报》1963年总第17期。)。本来,州、县都有上中下之别,一些中、下州为自己所属之镇市超过,这是毫不足怪的。
镇市至南宋时期,仍在继续发展,从商税上看,如果说北宋熙宁时镇市还未有超过三万贯者,那末南宋时三万贯以上已为数不少,如庆元府奉化县的鲒埼镇、嘉兴府海盐县澉浦镇等等(注:参考《永乐大典》卷14622,《吏部》引宋《吏部条法》。)。而蕲口镇的税额竟达15万贯,雁汊镇达26万贯(注:陆游:《入蜀记》。)。再从镇市的规模上看,如嘉兴府海盐县的澉浦镇,市区东西15里,南北5里(注:《澉水志》卷上。),坊巷棋布,市内有市舶官廨,有镇学,俨然一座较大城市。华亭县的青龙镇,在北宋仁宗时已有36坊,南宋时更加繁荣,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外贸港口,仅镇学就“列三千余名之学士”(注:宋如林:《嘉庆松江府志》卷2,《镇市》。)。许多著名的经济专业区,各自形成自身经济特色的镇市。本文在这里主要论述草市向镇市的发展,至于镇市本身则姑且丛略。不过有一点必须指出,镇市在其发展过程中,虽没有古代城市中坊、市分离的旧框框,但却在向新的坊市合一型靠拢,那就是市区划分出许多坊,上面有镇官,一如州县城市的模式,进行封建统治,纳入整个封建经济体系之中,而不能像欧洲封建社会中的自由城市那样进行发展。
三 草市对县市的影响
从宋代的县治来看,当时在县设市,称为“县市”,大一点的县城,市可以在城内,有的县城,县市在城外另设,不论县城大小,一般都有一个县市。
据《咸淳临安志》卷十九记载:
余杭县。县市,在旧县西百步,周二里,汉令陈浑置。
富阳县。县市,旧在县西一里二百步,其地湫隘,唐万岁登封元年,县令李浚徙于西北隅一百步,周回二里五十步。今移于西门外苋浦大桥东。
新城县。县市,在县西一里,周二百四十步。
盐官县。县市,在县西北百步,唐贞观四年置,开元十一年令路宣远徙于县西南二百五十步。
昌化县。县市,在县西南百三十步。
以上诸县是汉唐以来至宋的县市情况,有些县市范围超过县城,如富阳县城,周六百步,按宋制360步为一里,那末市周回二里五十步,可知县城比市周要短得多。
另有一些县有两个县市的,如《淳祐玉峰志》卷上《坊陌桥梁》记载,崑山县“邑旧有坊四,日光北、平乐、招贤、永昌。有市二,曰都场、永安”。南宋时有三十二坊,“县有市名者二,曰市心,曰后市”。关于宋代县市的设置,在宋元方志中屡见,此不多叙。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浪潮,促使草市、镇市兴起的同时,也必然要冲击着原来已经设市的州县之城,这里先以县城为例来加以说明。四
下一篇:1986年清史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