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对个体道德养成的激励——公平理论的道德践行意义(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1997年12月27日的日本经济新闻登载了一条题目为‘旧本经济复活的条件”的文章,其中讲到:不怕“公平的不平等”,就怕“不公平的平等”。川可见,公平是相对的平衡,不是绝对的平等;它追求双方都认可的合理差异。如果说平等强调的是“别人获得了的我都应获得”,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那么公平则是“与别人一样,我的获得应与付出相称”。正因为这样,在利益匾乏的条件下,道德调节才有了公平的必要性。而在道德领域,公平有其特殊的表现: 

    1、公平是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平衡。任何个体从事某种实践活动,或是希望这种活动对他人和社  会产生特定的效益,或是希望这种活动满足自己的特  殊利益。就一次特定的道德实践来说,个体从事道德  的活动时,已经预见到它将产生的后果对他人或社会  是有利的,同时也可能会对自己不利—这正是道德  的利他性和无私性的表现。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的利益不能始终缺失,它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得到补偿,或者只是一种利益的滞后。也就是说,从一个长远的过程来看,个体总是期望公平的回报,期望这种可能达到的效果终将成全自己的利益,期望“成人达己”。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为一个年迈的老人让座时,这一行为是以自我利益换取对他人的利益,是施惠,舆论赞许它是道德的;除了舆论评价外,我们同时也期望这一行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以至于需要的时候我们也能成为受惠者:有朝一日当我们领着自家的老人或我们自己成了一个老人时,也有人在公共汽车上为我们让座。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每个人是手段的同时又是目的。..(zl(e}})

    公平理论应用于道德实践中的基本要求就是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平衡。道德领域的付出理应有所回报,但追求公平的回报并不是把道德行为等同于经济领域的交换行为,道德的收支平衡有其独特的非对应性。这种不对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收者不一定是支者。施惠的人在需要救助时希望得到他人的援助,但提供这种援助的不一定就是当初受惠之人;施惠的人希望得到称许,但这种称许不一定只来源于受惠者。这种不对应性使道德行为区别于经济行为中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它因此对受惠人的约束也相对减弱,故道德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主体的自律;它也使多元主体的道德互助成为可能,有利于社会良好道德环境的建立。第二是所收不一定等于所支。施惠的人所期望的或实际得到的回报与自己的投人不一定等值,甚至根本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这又使它有别于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道德的回报大多是精神性的,而经济领域的行为一旦超越于“等价交换”也相应地具有了道德的意义。

    2、公平是道德主体之间的平衡。“道德价值规范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价值关系,使人能像对待自己一样,在肯定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肯定他人与自己一样也有自身的价值要求。..1310‘道德规范是对所有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个体而言的,道德价值本身也内含了公平的意蕴。基于公平的要求,要使个体产生道德认同感,遵守道德的行为规范体系,充分发挥公平的社会舆论的作用需通过社会期望、社会认可、社会否定等方式,作拜于人作为社会人的归属需要。对所有的道德主体不言,只要他无视道德规范,以损害社会或他人利益献方式来追求自身利益,都应受到社会舆论对等程度的谴责;反之,接受道德价值规范约束的主体也应受到社会舆论对等程度的称许,必要时辅之以物质私益的褒奖。有人损害他人利益身败名裂,有人损害他人利益则名利双收,这种不利于主体道德接受的回报机制是不公平的,更不会有利于个体的道德养成。个体接受道德的约束是以服从规范和一定程度上限制自由为代价的。社会要求个体养成道德的习J惯则应该以互惠为目的:“当一批个人按照某些规则加人互惠的合作冒险,并自愿地限制他们的自由时,服从这些限制的人有权要求那些从他们的服从中获利的人们有一类似的服从。,.},}}}})因为“从人性的角度看.如果可能的话,每个人其实都是不愿受到任何约束的。”侧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某些人只问耕耘,某些人只问收获,不劳而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是道德的公平。

    诚然,道德主体之间不是双向互动,而常常表现为多元互动。因此,互相帮助在具体行为上不可能在短期是对等的Cblcv}.w);道德主体只有具备了道德的认识与情感,并在行为上力所能及地表现出来,则互助互惠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才有可能,而任一道德施惠者在需要救助时得到救助也相应地成为可能。正如A助B. B助C,C助D""""""X助Y.Y助Z}Z助A,形成一个道德回报与道德奉献的良性循环。

  三、公平对个体道德养成的激励

    道德养成过程中,不公平感一旦产生,会使个体处于心理的紧张状态。为消除心理紧张所带来的不适,个体可以通过减少付出或要求增加报酬使比较的结果趋于相等,也可以更换比较的对象使结论趋于公平。当然,我们并不否认,道德奉献主观上是无偿的;但我们更应承认,道德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平感对行为的激励客观上是必不可少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