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安庙会 历史发展 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铜陵“顺安庙会”依托顺安,伴随着铜采冶业相融共生,凝聚着铜陵地区一千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基本形态,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传奇,体现了多彩的文化特征,是铜陵独特的区域文化现象。认真分析其形成的条件和发展脉络,研究其相互联系与作用,对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有着难以替代的价值。
我们把铜陵“顺安三月三庙会”(以下简称“庙会”)作为研究单位,提炼其中的文化元素,不仅是自我认知和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有利于打通现实与历史的链接渠道,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养料。
一、 历史发展
“庙会”自唐代形成,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通过吸纳周边方圆几十公里农、工、商、艺各界,以集市贸易伴随文化娱乐的形式,在固定时段进行着不同地区、行业、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各类商品 自由交换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互通有无。它把农耕经济的模式和铜采选冶业相结合,不但促进了本地区不同行业 的合作,达到了农业与工业相伴共生,同时吸纳沿江的人文风情,并且成为东部吴越文化和西部荆楚文化的链接点。
(一 )历史发展脉络
五代至北宋是铜陵矿冶业的鼎盛期,也是“庙会”的繁荣阶段,表现为把古老的青铜文明通过集市的形式与矿冶经济的紧密结合。南宋以后南陵知县郭蛲在《申免工山坑冶扎子》中提出“即行往罢”,他申述的理由是:开采铜矿“作坏风水”,致使“水旱之灾未有不由此也 ”。铜陵矿冶经济出现衰落,也直接造成了集市的萧条。但经过“贞观之治”和“王安石变法”,“庙会”因势而兴。清代以后,顺安周边所产中药材“丹皮”时兴,引得药商纷至沓来。特别是明末清初,“庙会”开始与“上海龙华寺三月三庙会”交流,以崇尚佛事活动为旨的“龙华寺庙会”,逐渐吸收了顺安“庙会”商贸、饮食和娱乐的内容:顺安“庙会”中的“洋货”却又源自“龙华寺庙会”。1938年底顺安陷落,集市主要买卖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文化活动只有玩把戏、唱门歌廖廖几种。民主政府也通过“庙会”购储一些食盐、火柴等亟需物资。日寇汉奸不敢公开骚扰,只是赌博、嫖娼、鸦片恶习公开化了。“解放战争时期,“庙会”依然开市,一般有开明士绅两边疏通,强调地方利益第一,双方都各收各的税、各做各 的生意 。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吸毒、赌博、嫖娼,加强市场管理,反对欺行霸市,“庙会”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较大的丰富和提高,物资产品充分上市,民间文艺得到发掘,专业团体尽显风采,科学普 及花样翻新。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庙会”规模愈大,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直到一脉相承地扩张升华到“青铜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