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源头成因
顺安镇 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庙会 ”是顺着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其中有天然的条件,也交织着人文活动的背景。我们在考察其整体形态、寻访它的成长路径的时候,可以看出构成 “庙会 ”的诸种要素。
(一 )水 陆相交的自然优势
从陆地环境看,由顺安到周边仍一矿冶遗址,直径不过十公里。在顺安镇东南四公里的新桥河畔很早以前就有人砌炉炼铜,称 “炉铺 ”。若干年后,“炉铺 ”竟然绵 延成一 公里的 “长龙 ”。“炉 子铺 ”的形成既表明此处有矿可采,更得益于顺安周边的水系。发源于铜陵境内海拔最高的天门山北麓、穿越铜陵全境的顺安河,上游连接它的支流新桥河畔许多矿冶 点,下游直通荻港、长江,“水口”就在顺安 ,水陆交通为周边矿冶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
(二 )铜采冶的历史依存
铜陵 自西周以来一直都是重要的铜采冶基地。“南陵……利 国山有铜,凤凰山有银 ”。“宣州之地 ,封方数 百里,而铜陵铁冶 、繁阜 乎其中”。“山上有姜 ,其下育铜、金 ”。铜陵成片古矿遗 址正是 中国 “古江 南铜矿遗址带 ”中时间跨度最长、产铜数量最多的遗址之一。仅顺安东南几处的炼渣遗存数以百万吨计,若按铜与渣 1 :1 5比例的专家估算,则可达粗铜十万吨以上。历史上铜陵的矿冶业一直是官办 、民营并存 。官办的在铜官山至贵池方向,产品主要是铸钱和制造兵器;民营的则多在顺安周边这一带,主要是出售粗铜和铸制生产 、生活用具。大规模 、大范围铜 的采冶铸和经营销售,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铁钎、坑木、燃料以及衣食住行,这只能依赖于相对集中的交易市场。显而易见,铜的天然资源和铜采冶铸的历史 、矿治基 地与顺安周边居民之间的共同需要孕育了 “庙会 ”,而集 市化 、规模化 的 “庙会”就成为不同时期铜陵地区物质与文化发展状 态的社会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