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邓小平的文化观(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二、邓小平的文化观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的新发展
邓小平的文化观,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格,彻底的实践品质,严肃的批判精神,多方位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作家都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共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差异性;邓小平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共性的同时,更侧重文化差异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由于历史的限制,他们认为“工人没有祖国”,社会主义文化将是人类大同的文化。《共产党宣言》写道: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话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们未曾注意到各个国家文化的民族差异性。到了列宁时代,开始注意到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但仍然侧重于“大同”。他多次讲到:“我们主张的不是‘民族的文化’,而是国际主义的文化,各民族文化中只有一部分,即具有彻底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内容的各民族的文化,才能成为这种国际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说: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将“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
邓小平没有被传统的思想所束缚,而是大胆地向世人宣布:中国的文化必须具备中华民族的特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以自己的东西为主。只要民族差异存在一天,文化的民族差异和民族特色就不会消除。各个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不可能是一种模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皆是如此。邓小平的这种文化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作家在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设计上,更侧重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有时忽视其整体性;邓小平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阶级性的同时,更关心整体性。
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它的形态如何?之前的革命导师们都有过深刻论述。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意识反映,是无产阶级的文化。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文化给予过充分的论述,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邓小平总结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他独有的文化模式观。那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邓小平的科学文化观,既坚持了文化的阶级性,又注意到了文化的社会性;既坚持了未来方向,又尊重了现实。他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以细腻的笔锋,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模型塑造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史上的又一座新丰碑。
3.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作家在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上,更强调对旧文化的革命与破除;邓小平在坚持消除腐朽文化的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的思想。
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战争年代,为了摧毁旧的国家机器,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放思想,摆脱旧的思想文化的束缚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建立不起来,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但由于他更重视“破”,所以出现了60年代“打倒一切”“埋葬一切”“清除毒草”的不幸现实。邓小平总结了“文革”的教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的思想。他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的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⑨。即使是清除封建主义遗毒,也要靠建设、靠教育、靠文化的发展。“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必须明确,不要搞什么反封建主义的政治运动和宣传运动,不要对什么人搞过去那种政治批判,更不能把斗争矛头对着干部和群众”⑩。“破”与“立”各有其性质的规定性,不能互相代替;破中有立,但不等于立。在文化领域,“不搞政治运动”“重在建设”是邓小平的一大发明,也是他的又一大理论贡献。
4.邓小平的文化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前提和基础。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思想,从大文化的角度把文化看成是一个相互协调、互动互融的系统结构。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科学命题,对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进行了准确定位。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毅然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理念,果断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文化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文化理念,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念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协调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进行了全方位和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化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是毛泽东、邓小平文化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理论指导。
注释:
①③⑥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147、44、4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④⑤⑦⑧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4、367、368、37、40~41、33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