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权,如不服劳役、不受鞭刑,受官吏礼遇等。[19](p43)
士绅阶层的人数,在太平天国之乱以前及以后有所不同。在清廷对抗太平军期间,为了鼓励地方捐助军费,规定该州县捐若干钱可以增加该州县若干生员名额。[19](p83)在这种情形下,太平天国之乱以前全国的生员名额原只有46 322人(文生员25 089人,武生员21 233人),到太平天国之乱以后就增至56 919人(文生员30 113人,武生员26 806人)。[19](p88,94)生员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就文生员而论,据估计,每三年有200万人竞争30 113个名额。[19](p92)整个士绅阶层的人数,据张仲礼估计,在太平天国之乱以前约110万人,在太平天国之乱以后约145万人。[19](p137)
士绅阶层属于儒家学者,缺乏现代知识与技能,无法应对采用新武器、新战术的外国军事侵略,无法应对外国工商业的入侵,也无法应对外来文化的传布。为寻求西方富强的奥秘,在改革派的怂恿下,清廷在1900年代建立了一套新的教育制度,并把旧的教育制度废除,新知识分子及技术人才的兴起,主要归功于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自新教育制度建立以后,共造就多少新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特别在某一个年代,中国有多少新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没有统计数字。为了方便,只能就在校的师生数作为示例。小学生不在计算之列,此处把各级学校的老师和中学以上学校的学生列为知识阶层,可以分成两个等级:一为下层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包括小学教师、中等学校(包括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学生;二为上层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包括大学教师、中等学校教师和大专学生。1909年,在学校的下层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有147 871人,上层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有38 197人,计共186 068人。①
近代以来,发展教育被视为富强的一种快捷途径。自新教育制度建立以后,学生的数目即不断增加,到1923年,在校下层知识分子及技术人才达448 620人,上层达58 104人,总共506 724人。②
1928年北伐完成以后,国民政府谋求各方面的建设,对教育的发展尤为注意。在抗战期间,对教育亦不忽视。抗战胜利后,各级学校迅速恢复,1946年,在校下层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达2 825 863人,上层达229 687人,总共3 055 550人。③
假如以1909年(宣统元年)代表清末,1923年(民国12年)代表北京政府时期,1946年(民国35年)代表国民政府时期,在校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数,国民政府时期为北洋政府时期的6倍,为清末的16.4倍,为清末整个士绅阶层的2.1倍。
自新教育制度建立后,不仅受教育的人数增加,学习的内容几乎也完全改变。关于新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的专长,如以全国为范围,并无统计资料可循,但在校大专学生各科系的人数,也许可以作为示例。譬如在1928~1937年间,历年大专学生的数目从25 178至44 167不等,各科系的学生在全部学生的比例上,有的科系是逐年上升的,有的科系是下降的。在比例上下降的科系,学人文的从21.7%降至13.3%,学法政的从37.6%降至22.8%,学商的从6.7%降至5.9%。在比例上上升的科系,学医的从3.9%升至39.7%,学工程的从11.0%升至18.5%,学自然科学的从7.6%升至14.3%,学教育的从6.6%升至7.9%,学农的从4.1%升至5.8%。[20](p525~526)另一种示例是留学生所学的科系,以1909~1929年清华大学1 268个留美学生为例,学工程的占32.33%,学科学的占10.99%,学医的占5.19%,学农的占3.63%,学军事的占1.94%,学人文的占5.54%,学音乐的占0.25%,学社会科学的占23.84%,学法的占2.77%。[18](p111)
近代以来,归国留学生构成社会领导阶层的重要部分,汪一驹依据伍海德(H.G.W.Woodhead)所编的《中国年鉴》(The China Yearbook)中的人名录(Who’S Who)所作的统计,在历年所列载的名人中,归国留学生所占的百分比,1916年为49.5%,1923年为52.5%,1932年为68.8%,1939年为71.0%。[18](p177)地质学家如丁文江,工程师如詹天佑,工业家如穆湘玥,物理学家如李书华,数学家如陈省身,文学家如鲁迅,外交家如颜惠庆,教育家如严复、蔡元培和胡适,均为留学归国者。[18](p82~85,378~421,465~470,473~474)
四 现代工商阶层的形成
传统中国为农业国家,工商人士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所谓工商人士,近代以来包括贸易商、矿业家、银行家。从事金融活动者,以及服务运输业的经理人,由于人数渐多,已形成一个阶层,称为工商阶层。中国工商人士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虽可上溯至晚明,主要是19世纪中期外国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以后的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工商阶层约有七类人,即盐商、行商、买办、钱庄和票号及银行业者、制造业者、矿业者、以及一般工商界人士。盐商最早成为社会上的有钱阶层,因为他能垄断盐的制造和运售。盐商为增进其家庭的社会地位,供应子弟参加科考,在1649~1801年间,有143个进士来自盐商家庭,在1646~1800年间,有346个举人来自盐商家庭。[21](p83)到太平天国之乱时,由于许多盐商城市(如扬州)为战争所毁,导致盐商的衰弱,但盐商人数仍然很多,譬如在民国初年,只两淮盐区,就有35 000个盐商。[22](p148,157~158)
行商指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他们自1720年以后获得对外贸易的特权。[23](p24)从1720年至1842年开五口通商,广州是中国惟一合法从事海上贸易的地方,对外的丝、茶、棉,以及非法的鸦片贸易,都操纵在行商手里。1842年以后,行商的影响力渐减,因为有更多的口岸可以从事对外贸易,而行商的对外贸易特权也已废止。到1856年英法联军前夕,由于亚罗船事件,广州的行商区被广州群众所焚,行商乃归于式微。[24](p4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据郑世兴《中国现代教育史》第53、70、78、62、69页和陈启天《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第96、112、125、127、134、152页统计。
② 据《民国十五年中国年监》(日文版),第461~497页统计。
③ 据郑世兴《中国现代教育史》第217、223~224、230、238、243、244、254、298、303、304、310、311~312、319、336各页所列数字统计。
继行商而起的重要商人是买办,他们最初受雇于行商,为行商职员。在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的特权于1834年废除后,许多外商在中国雇用代理人,掌管银钱,并监督手下雇用的一些中国人。在行商制度消失之后,买办即变得重要。[24](p43)买办的数目,1854年约有250人,1870年350人。最初买办多为广东人,后来浙江人、江苏人增多。在1920年代的100个著名的买办中,43个为浙江人,31个为江苏人,7个为广东人,1个为安徽人,1个为江西人,3个籍贯不详。有些买办,如唐景星、郑观应和虞洽卿,投下许多资本在新式工业、矿业上,他们被视为外国资本家的走狗,但对中国的经济现代化确也有贡献。[25](p51~54,100~102,114~136)
银行金融业者,在清末民初,势力较大的有两类,传统的一类叫钱庄,起源于南宋时期。民国初年资本额在4 000元以上的钱庄至少尚有1 500家。现代的一类是银行,在1896~1937年间,有390家银行建立。在1936年,有25 652人在164家银行及其1 332家分支机构工作。清末民初的著名银行家有盛宣怀、梁士诒、朱葆三、叶景揆、张嘉璈、钱永铭、胡筠、陈廉伯等。[26](p51,54,67~82)
制造业为工商业的主体,这方面有成就者甚多,苏云峰统计的377个民初商人中,制造业者101人(将所列制药业者并入),占百分之26.8%,著名的如胡文虎(制药)、张謇(纺纱)、穆湘瑶和穆湘玥兄弟(纺纱)等。[26](p59,76,72,82)
矿业家的人数不多,但因为采矿为新兴的行业,也有人
士绅阶层的人数,在太平天国之乱以前及以后有所不同。在清廷对抗太平军期间,为了鼓励地方捐助军费,规定该州县捐若干钱可以增加该州县若干生员名额。[19](p83)在这种情形下,太平天国之乱以前全国的生员名额原只有46 322人(文生员25 089人,武生员21 233人),到太平天国之乱以后就增至56 919人(文生员30 113人,武生员26 806人)。[19](p88,94)生员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就文生员而论,据估计,每三年有200万人竞争30 113个名额。[19](p92)整个士绅阶层的人数,据张仲礼估计,在太平天国之乱以前约110万人,在太平天国之乱以后约145万人。[19](p137)
士绅阶层属于儒家学者,缺乏现代知识与技能,无法应对采用新武器、新战术的外国军事侵略,无法应对外国工商业的入侵,也无法应对外来文化的传布。为寻求西方富强的奥秘,在改革派的怂恿下,清廷在1900年代建立了一套新的教育制度,并把旧的教育制度废除,新知识分子及技术人才的兴起,主要归功于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自新教育制度建立以后,共造就多少新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特别在某一个年代,中国有多少新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没有统计数字。为了方便,只能就在校的师生数作为示例。小学生不在计算之列,此处把各级学校的老师和中学以上学校的学生列为知识阶层,可以分成两个等级:一为下层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包括小学教师、中等学校(包括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学生;二为上层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包括大学教师、中等学校教师和大专学生。1909年,在学校的下层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有147 871人,上层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有38 197人,计共186 068人。①
近代以来,发展教育被视为富强的一种快捷途径。自新教育制度建立以后,学生的数目即不断增加,到1923年,在校下层知识分子及技术人才达448 620人,上层达58 104人,总共506 724人。②
1928年北伐完成以后,国民政府谋求各方面的建设,对教育的发展尤为注意。在抗战期间,对教育亦不忽视。抗战胜利后,各级学校迅速恢复,1946年,在校下层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达2 825 863人,上层达229 687人,总共3 055 550人。③
假如以1909年(宣统元年)代表清末,1923年(民国12年)代表北京政府时期,1946年(民国35年)代表国民政府时期,在校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数,国民政府时期为北洋政府时期的6倍,为清末的16.4倍,为清末整个士绅阶层的2.1倍。
自新教育制度建立后,不仅受教育的人数增加,学习的内容几乎也完全改变。关于新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的专长,如以全国为范围,并无统计资料可循,但在校大专学生各科系的人数,也许可以作为示例。譬如在1928~1937年间,历年大专学生的数目从25 178至44 167不等,各科系的学生在全部学生的比例上,有的科系是逐年上升的,有的科系是下降的。在比例上下降的科系,学人文的从21.7%降至13.3%,学法政的从37.6%降至22.8%,学商的从6.7%降至5.9%。在比例上上升的科系,学医的从3.9%升至39.7%,学工程的从11.0%升至18.5%,学自然科学的从7.6%升至14.3%,学教育的从6.6%升至7.9%,学农的从4.1%升至5.8%。[20](p525~526)另一种示例是留学生所学的科系,以1909~1929年清华大学1 268个留美学生为例,学工程的占32.33%,学科学的占10.99%,学医的占5.19%,学农的占3.63%,学军事的占1.94%,学人文的占5.54%,学音乐的占0.25%,学社会科学的占23.84%,学法的占2.77%。[18](p111)
近代以来,归国留学生构成社会领导阶层的重要部分,汪一驹依据伍海德(H.G.W.Woodhead)所编的《中国年鉴》(The China Yearbook)中的人名录(Who’S Who)所作的统计,在历年所列载的名人中,归国留学生所占的百分比,1916年为49.5%,1923年为52.5%,1932年为68.8%,1939年为71.0%。[18](p177)地质学家如丁文江,工程师如詹天佑,工业家如穆湘玥,物理学家如李书华,数学家如陈省身,文学家如鲁迅,外交家如颜惠庆,教育家如严复、蔡元培和胡适,均为留学归国者。[18](p82~85,378~421,465~470,473~474)
四 现代工商阶层的形成
传统中国为农业国家,工商人士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所谓工商人士,近代以来包括贸易商、矿业家、银行家。从事金融活动者,以及服务运输业的经理人,由于人数渐多,已形成一个阶层,称为工商阶层。中国工商人士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虽可上溯至晚明,主要是19世纪中期外国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以后的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工商阶层约有七类人,即盐商、行商、买办、钱庄和票号及银行业者、制造业者、矿业者、以及一般工商界人士。盐商最早成为社会上的有钱阶层,因为他能垄断盐的制造和运售。盐商为增进其家庭的社会地位,供应子弟参加科考,在1649~1801年间,有143个进士来自盐商家庭,在1646~1800年间,有346个举人来自盐商家庭。[21](p83)到太平天国之乱时,由于许多盐商城市(如扬州)为战争所毁,导致盐商的衰弱,但盐商人数仍然很多,譬如在民国初年,只两淮盐区,就有35 000个盐商。[22](p148,157~158)
行商指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他们自1720年以后获得对外贸易的特权。[23](p24)从1720年至1842年开五口通商,广州是中国惟一合法从事海上贸易的地方,对外的丝、茶、棉,以及非法的鸦片贸易,都操纵在行商手里。1842年以后,行商的影响力渐减,因为有更多的口岸可以从事对外贸易,而行商的对外贸易特权也已废止。到1856年英法联军前夕,由于亚罗船事件,广州的行商区被广州群众所焚,行商乃归于式微。[24](p4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据郑世兴《中国现代教育史》第53、70、78、62、69页和陈启天《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第96、112、125、127、134、152页统计。
② 据《民国十五年中国年监》(日文版),第461~497页统计。
③ 据郑世兴《中国现代教育史》第217、223~224、230、238、243、244、254、298、303、304、310、311~312、319、336各页所列数字统计。
继行商而起的重要商人是买办,他们最初受雇于行商,为行商职员。在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的特权于1834年废除后,许多外商在中国雇用代理人,掌管银钱,并监督手下雇用的一些中国人。在行商制度消失之后,买办即变得重要。[24](p43)买办的数目,1854年约有250人,1870年350人。最初买办多为广东人,后来浙江人、江苏人增多。在1920年代的100个著名的买办中,43个为浙江人,31个为江苏人,7个为广东人,1个为安徽人,1个为江西人,3个籍贯不详。有些买办,如唐景星、郑观应和虞洽卿,投下许多资本在新式工业、矿业上,他们被视为外国资本家的走狗,但对中国的经济现代化确也有贡献。[25](p51~54,100~102,114~136)
银行金融业者,在清末民初,势力较大的有两类,传统的一类叫钱庄,起源于南宋时期。民国初年资本额在4 000元以上的钱庄至少尚有1 500家。现代的一类是银行,在1896~1937年间,有390家银行建立。在1936年,有25 652人在164家银行及其1 332家分支机构工作。清末民初的著名银行家有盛宣怀、梁士诒、朱葆三、叶景揆、张嘉璈、钱永铭、胡筠、陈廉伯等。[26](p51,54,67~82)
制造业为工商业的主体,这方面有成就者甚多,苏云峰统计的377个民初商人中,制造业者101人(将所列制药业者并入),占百分之26.8%,著名的如胡文虎(制药)、张謇(纺纱)、穆湘瑶和穆湘玥兄弟(纺纱)等。[26](p59,76,72,82)
矿业家的人数不多,但因为采矿为新兴的行业,也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