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溯源(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些组织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尝试,以解除旧社会旧家庭种种经济上、意志上的束缚,追求「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已经超越了「工」和「读」的范围,包括了分配和交换,则与杜威的主张并不一致。

   「新村」、「工读」实验均未成功,正如他1920年〈致黎锦熙信〉中说的:「工读团殊无把握,决定发起者停止。」23

  1919年11月下旬,毛泽东在江西萍乡考察时分别致函向警予等会友,信中总结了湖南自治运动的经验教训,指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唯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

  同一时期,1915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提出教育应是「补偏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他主张教育必须贯穿的「四大主义」:一是现实主义,用科学和现实生活的教育来取代复古迷信的「理想主义教育」;二是唯民主义,用民主主义的教育来取代专制主义的教育;三是职业主义,用职业教育来取代空洞的伦理说教的传统教育;四是兽性主义,重视「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以他为活,顺性率真,不饰自文」等方面的训练。「四大主义」构成新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反映了五四新文化启蒙的主要精神24。

  1920年10月,当收到陈独秀寄来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后,毛泽东开始在湖南发展团员。11月,他与何叔衡等在长沙建立共产主义小组25。



  毛泽东从少青年时代熟读儒家经典,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出身农家,以小农为基础的田园生活模式是其重要背景,而「民粹主义思想是可能从小农经济中自发产生的」26。这可能是他所具有的独特的乌托邦价值观的重要渊源。

  胡绳的这一评价也许有它的合理性:毛泽东「曾染上民粹主义色彩」,如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时期,提出「五七指示」的时候等。「这种思想在实质上属于民粹主义的范畴,和马克思主义距离很远」27。

  虽然,在延安时期及建国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之前,毛泽东是反对民粹主义的。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说28:

  现在农村中流行的一种破坏工商业、在分配土地问题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我们必须批判这种思想。     

  令人注意的是,引文中用括弧包起来的短语「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在1960年《毛泽东选集》第4卷初版中已删去,而原来是有的29。

  时间过去了五十一年,到了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和大跃进高潮的来临,毛泽东早期的教育理想再一次勃发起来,特别是他感到,已经找到了理想社会与理想教育相融通的最佳组织形式──人民公社,他对教育的热情与对人民公社的热情一样不可遏止。

  1966年,林彪寄给毛泽东军委总后勤部的〈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毛泽东在阅后,于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著名的「五七指示」。这一指示勾勒了毛泽东心目中的分配大体平均、自给自足、限制商品生产,逐步消灭社会分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这同他1958年设想的人民公社差不多,只是增加了「批判资产阶级」的内容。这说明晚年毛泽东仍未能忘记当时的「新村」实验30。

  毛泽东的「五七道路」、「七二一道路」等有合理的成分,它鼓励学生参加实践,联系实际以矫正学校教育的弊端,作为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补充,有现实的针对性。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设计,没有将教育改革建立在符合教育规律的理性基础上,而是基于一种理想主义,企图培养一批「亦工亦农、亦军亦学」的新人,以实现「知识份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这固然是「乡土」的,却远离了「现代化」的目标。

  历史在按照自己的脚步前进,早期的毛泽东既没有选择「杜威主义」,也没有选择「新村主义」。

  但正如上文所说,「农业社会主义」、「新村主义」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和理想世界,超越发展阶段,消灭分工、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在毛泽东中、后期的教育思想中仍保留有很深的影响。



注释:

  1 毛泽东:〈致向警予信〉(1920年11月25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页548。以下未标明书名者均略。
  2 曾国藩:〈答刘蓉(孟容)书〉,载《曾国藩全集·书信(一)》(武汉:岳麓书社,1990),页21页。  
  3 毛泽东:〈讲堂录〉(1913年10月至11月),页590。    
  4 毛泽东:〈致黎锦熙信〉,页88-89。
  5 毛泽东:〈夜学招学广告〉,页94。
  6 毛泽东:〈夜学日志首卷〉,页97。  
  7 同注4。  
  8 康有为:《论语注》,卷二。  
  9 梁启超:〈论学校〉,载《时务报》第5册,1896年9月17日。
  10 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页1476页。
  11 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页16。  
  12 毛泽东著:〈学生之工作〉(1919年12月1日),页454、455。
  13 黄瑶:〈毛泽东为甚么把「五七指示」写给林彪〉,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炎夏春秋》2003年第9期。
  14 同注12,页455、456。  
  15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页218。
  16 毛泽东:〈文化书社通告好学诸君〉(1920年11月10日),页541。  
  17 毛泽东:〈问题研究会章程〉(1919年9月1日),页396。  
  18 同注17,页369。
  19 毛泽东:〈湘潭教育促进会宣言〉(1920年7月31日),页495、496。  
  20 毛泽东:〈文化书社通告好学诸君〉(1920年11月10日),页541。  
  21 同注6,页97。
  22 毛泽东:〈上海工读互助团募捐启〉(1920年3月7日),页676。
  23 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20年6月7日),页478。  
  24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载《陈独秀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5 《毛泽东生平大事简表》,页713。
  26 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
  27 同注26。  
  28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页1314。  
  29 同注26。
  30 同注13。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