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之间(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养成妇女在追求自我解放观念上的自觉。
西方的妇女运动是建立在“为人或为女的两重自觉”基础上的,它不仅仅要求与男人享有同样的政治权、经济权和教育权,更重要的是它要为女性特有的思维、心理、价值观、审美情趣与生存方式等等争得发展权,这是对西方男权社会的反拨。但在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讲究“天人合一”,“男主外妇主内”;一方面则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妇女从来都是依附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从未给女性以独立发展的空间,妇女们不仅被严酷地禁锢在“家族”之内,更被弱化成男性文化的附属品,“男主女从”,天经地义,连女子也视为当然。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文化观念上确认妇女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为此,“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做了两方面的工作,即一方面呼吁社会把妇女当成一个独立存在的“人”来看待,而不再把妇女看成家族的、男性的附庸。他们引进西方的妇女观,介绍西方女权运动发展现状,作为改变中国传统妇女观的有力武器。吴虞在《女权平议》中对封建的“男主女从”的妇女观发起猛烈攻势,指出“以欧美妇女之趋势证吾国家庭之现象,诚有不忍言者”;“愿通达古今之君子,览世界之大势,勿徒吟咏咀嚼二千年以上之陈言”。李达在《女子解放论》中指出,世界女子过去一大部分的历史,是被男子征服的历史;如今欧美的男子,知道了女子的本领,承认女子有独立的资格,以男女两性为本位;依中国的国情,比欧美更加有解放女子的必要,为女子的应该知道自己是“人”,为男子的则应顺乎时代潮流,帮助女子实现“人”的解放。李大钊在《妇女解放与Democracy》一文中指出:“社会上一切阶级都可变动……独有男女两性是一个永久的界限,不能改变,所以两性间的Democracy比什么都要紧,我们要是要求两性间的Democracy,这妇女解放运动,也比什么都要紧。”另一方面,他们则呼吁妇女从被奴役的恶梦中醒来,明白“自己也是个人”,不再甘为他人的附庸。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把“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介绍给中国妇女,指出娜拉所以要离家出走,只是因为她觉悟了了自己也是一个人,只因为她感觉到“无论如何,务必努力做一个人”。周作人在《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中强调妇女的解放必须是建立在妇女个体观念的“自觉”之上的,这是妇女摆脱男性束缚的第一步,并指出:“我觉得中国妇女运动之不发达实由于女子之缺少自觉。”在《妇女运动与常识》中,他将最能代表西方文化精髓的“知道你自己”引入对妇女问题的思考:“我相信必须个人对自己有了一种了解,才能立定主意去追求正当的人的生活,希腊哲人达勒思的格言道,‘知道你自己’,可以说是最好的教训。”


“人的觉醒”不能等同于“女性的觉醒”,要使妇女真正获得解放,还必须从观念上确认妇女作为一个“女人”的存在价值。二千年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意识中,妇女要么是贞女烈妇,要么是祸水娼妇;或为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或为男人泄欲的工具,都要以牺牲女人的生命为代价的。“食色二性”都是针对男人的满足而言的,女人不仅没有经济独立的权力与意识;而且在性生活及性文化上,也从来没有“做女人”的权力与意识,女人被看作是没有性欲的,从而,从最基本的生存意识上,剥夺的“女性”的存在权力 ,无性的爱和无爱的性,构成了“文化的死角” 。因此,从性别观念上正本清源,彻底肃清封建文化对妇女身心的禁制,就成为“五四”时期的重大课题。为此周作人翻译引进《贞操论》,介绍蔼理斯的性心理学及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妇女观,旨在向人们说明,女性不仅有性欲,而且是与男人有差异的;女性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性欲,都是正当与健康的。尊重妇女,就应从尊重妇女的性欲求与性心理,了解男女性欲差异开始,真正把女人当作有情有欲的活生生的“女人”来看待,男女都应如此。浪漫如张竞生者,设计了《美的人生观》与《美的社会组织法》,欲一改封建专制下“男主女从”的妇女观,确立“新女性中心论”,用女人天性中“爱”与“美”的特性主导社会,从而构成一种男女两性和谐的“艺术的生活”。在《美的人生观》中,张竞生将法国浪漫主义与性科学引进中国,为人们描画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两性生活蓝图,其中既有纯洁的性观念,也有艺术的性技巧;女性成为自己身体、情感的主人和社会的主角,她圣洁而美丽,善良而多情,健康而快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找不到这样的妇女观。但是,正如伍尔夫所说,女性的解放是以“一间自己的屋子”和“五百英镑”为基础的。 对广大妇女而言,制度的变革与经济的变革是妇女解放的硬件,硬件没有,其他一切免谈。因此,这类立足于妇女的性特征而阐发的妇女解放论,虽然触及了两性文化的根本,但超越当时妇女解放的现实太远,其存在意义只能是“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探讨,而张竞生本人,也只能落得个“被淘汰出局的失踪者“(周彦文语)的命运。
另外,一些知识分子还就当时妇女解放运动中存在的“以男性解放为标准”的偏颇,提出质疑。他们或从女性特有的社会角色出发,认定“男子的气质包含专制的分子很多,全赖那半数妇女的平和、优美、慈爱的气质相调剂,才能保住人类气质的自然均等,才能显出发主的精神”;或从女性特有的性心理出发,指出健康的社会是以健康的个人的发展为基础的,不重视女性特有的性心理需求,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二、针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大力发展女子教育,为新的妇女观的普及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近代以来,发展女子教育已成为知识分子群体的普遍共识,相对稳步发展起来的各级女子学堂、教会女子大学,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包括勤工俭学在内的各类女子教育,便是知识分子们在这一共识下具体操作的成果。但五四运动后,随着新一轮参政热的出现及人们对妇女经济问题的关注,女子教育似乎不再成其为“大问题”了。针对这种情况,1922年11月6日,梁启超在为南京女子师范学校所作的讲演中强调,人权运动含有三种意味:一是教育上的平等权,二是职业上的平等权,三是政治上的平等权。“若以程序论,我说学第一,业第二,政第三。近来讲女权的人,集中于参政问题,我说是急其所缓缓其所急。”“女权运动的真意义,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觉,从智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这一着办得到,那么,竞业、参政,都不成问题;办不到,任你搅得海沸尘飞,都是废话。”(《人权与女权》)在民初特别是新文化运动那个多元共进的社会环境下,梁启超的提醒不会没有作用,但也不再有“振臂一呼”的效果了。


值得一提的是,“五四”时期,在提倡男女教育平权,使女子们“都彻底觉悟自己是一个人”的同时,已经有人提出了“女子的特殊教育”问题,将女子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1926年,梁实秋把卢梭的女子教育观介绍给中国:“卢梭论女子教育是根据于男女的性质与体格的差别而来”,“如其教育是因人而设的,那么女子当然应有女子的教育”。他还批评说:“男女平等观念影响于近代女子教育趋势者,至大且深,现代女子教育最显著的趋势,就是把女子训练得愈像男子愈好,这真是徒劳而无功的事。” 。1927年,马寅初在对北京女子学院中学部的讲演中,从女子具有“爱”“道德”“精细”“节省”等特长讲起,论述了男女差异及与之相关的教育观念,指出:“女子自有其所长,自有其特性,正不必强学男子,跟着他跑。” 让教育更贴近妇女的自然特性,从理论上说是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