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现代化(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下的人文精神,是对计划经济下人文精神的否定,实际上是一种扬弃。

    何谓人文精神呢?一般认为,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人对自身的理解和把握,是对人之生存的价值、尊严、权利,亦即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着眼于人类命运与归宿、痛苦与解脱、幸福与完善的思索,它更多地属于人的终极关怀,因而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现代人文精神的特点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需要,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人是社会的人,而不只是自然的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人文精神,是个不断追求着的世界主义精神,它反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狭隘性,宣传人在具有本民族特性的同时,也是世界公民,是世界历史的主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基本上不只是一种纯体制、纯经济性的运作,而是人文精神一种新的价值观,亦即新的人文精神的确立,它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是:

    (l)把人从一切非经济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还人以独立自主的现实存在,从文化观念上确认了经济活动的独立价值。资本主义首次实现了人的政治解放,它利用物的联系,货币关系代替了人的依赖关系,超经济的统治和奴役关系不再成为主导形式,“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以了,被粉碎了。”

    (2)现代市场经济具有普遍的社会化品格,对自然经济小而全的模式给予了历史的摒弃,使自然经济及其思想观念失去了最后的依托。现代经济在开辟世界市场的同时,也使社会经济文化的普遍交往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 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市场交换进入了一切领域,整个人类文化在普遍  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冲突和刺激、借鉴和补充中,开始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3)现代市场经济奉行效率优先原则,它使效率与公平的传统格局重新定位,培养出一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新人文精神。

    (4)现代经济特别注重物质利益,去掉了以往利益主体的虚拟性,使利益主体具体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5)现代经济在刺激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更多的人可以从物质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更丰富,更有创造性的精神生产劳动,这带来了人类社会价值和行为方式的突变,带来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市场经济所凸显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它对人文的追求,使中华文化的建构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努力的方向。



  第三节   中华文化现代化的体系建构

    21世纪对中国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华民族应该坚信并努力将新世纪创造为刻有中华民族特征的世纪。中国已不再孤立于世界之外,全球化进程已将中国纳入其中。因此,中华文化的建构必然要打上全球化的印记。中国要在下世纪初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华文化也必然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价值观念和人文追求。这些就铸成了中华文化的特点,规定了它的性质和方向。

    一、中华文化建构的意义和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可归结为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因为现代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l.文化建设对现代化有重要作用

    文化建设的巨大意义,就在于至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才资源,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应该看到,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迎来了一个文化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因此,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的素质,即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精神、意志、智慧、能力在内的民族文化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在教育程度、科技水平、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格修养乃至风俗习尚、言谈举止等诸方面的综合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如何,对于这个民族的强盛与衰弱,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相伴随、相促进,现代化的进程就延缓。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中华文化的建构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中华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中国正从事现代化的伟大事业,需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需要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和智慧。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靠着强大的凝聚力抵御了无数次的外国侵略,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仍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它的巨大作用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也包括文化力在内。西方国家往往利用思想文化的方式干涉别国的内政,人道、人权常常成为西方大国干涉别国的借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是借人道主义的旗帜而对南斯拉夫进行轰炸的。在当今世界,文化的渗透与扩张往往是其国家强盛的体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往往表现出一种弱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华文化建构就是要显示出这种综合国力的强大。

    二、中华文化的体系及其基本内容

    中华文化的体系要能体现它的先进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开放性。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中华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在分析和概括中国文化的特点时,人们总是要列出一条,封闭性。对于这一特点,似乎不存在分歧,不同的是对造成封闭性原因的认识。如有人认为,群体本位的文化模式派生出传统文化的封闭性特征。因为群体本位的价值观必然造成对其他群体文化的排斥。排外的文化意识使中国人讲“严夷夏之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形成“民族本位偏见”。“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使其成为超稳定的结构,它一方面对外来文化加以排斥,同时又有很强的同化能力,使外来文化变形,服从传统文化模式。几千年来,虽然没有完全断绝与海外的文化交往,但吸收的多为物质文化,而佛教等精神文化也完全被改造、同化(禅宗),文化结构没有受到根本触动。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超稳定性一方面保证了它不致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溜灭,同时也妨碍中国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它的现代化。”①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中国正处在由农业经济形态向工业经济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因此,形成于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文化的封闭性特点仍然会存在。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还不发达,民主法制尚不健全,传统文化模式仍在起着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不是局部的、个别方面的,而是全面的、整体性的。在经济上,我们引进了市场经济,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政治上,我们批判地吸收西方推进民主化进程的经验,确定了建立高度民主政治制度的目标;在文化上,我们提出要吸收和借鉴外国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确定了建设高度文明国家的目标,当代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是一个开放的形象,一个充满自信的形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中国勇敢地迎接挑战。而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这种挑战,中国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总协定,中国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忠实地履行条约规定的义务。在人权问题上,积极与国际人权组织开展对话,我国在1997年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受到联合国和西方国家政府以及舆论的高度评价。中国全方位与国际组织对话,与西方对话,交流和交换彼此间的意见和观点。坦率地表达我们自己的人权观、价值观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差异和分歧,从而达到相互的沟通和理解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