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体制。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承认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它们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独立地承担决策的经济风险。从其凸显的人文精神方面看,它要求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承认主体的合理合法利益,主体应该努力追求最大利益,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是独立自主的,主体的价值、尊严、个性和人格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这些不同的主体必然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为了显示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必然选择与其他主体不同的价值观念,这就决定了现代社会必然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改革开放的中国,给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以及自由选择的空间,多元文化的存在标志着中国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宽容和兼容性。
当然,多元文化共存并非多元文化平行,没有主次。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然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没有主流文化就不成其为民族文化,是没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所谓主流文化,是指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它体现和引导一国一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根本方向,规定一民族文化的性质。所谓非主流文化,是指占次要地位的文化,它是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
一国一民族要有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其中就指出:“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这里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依据及其指导思想。
中华文化在当代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五大报告进一步重申了这一思想,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主流文化,它引导整个社会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宏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作为主流文化,它必须具有引导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功能和作用,给人们提供学习的榜样,塑造伟大的形象,树立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如此,才会塑造出一个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社会,一个有生命力的社会。
一个开放的社会,独立的主体具有选择任何文化的机会和权利。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必然是多元的,社会也由此显得丰富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国一民族要有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文化,而且还应有虽未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但都是国家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其他文化内容,如心理模式、习俗惯例、生活方式、处世态度等等,不仅要有本士文化,而且也还应有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以及西方文化都应是社会主义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主导文化的补充,起着综合协调平衡作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是相容、互补、协同、合力,共同组成文化的生命形态。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架构,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或基本原则,也是基本的依据,它包含了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也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点。
4.中华文化的科学性、大众性
毛泽东同志在从《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有过明确的论述,指出:“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这仍然适有于今天的文化建设。首先,中华文化要充分吸收当代世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优秀成果,要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支持、鼓励各种科学实验、发明、创造活动,在群众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工作、生活方法,消除愚昧,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同时,在文化的物质设施方面,要日益走向现代化,向着当代世界的先进标准、科学标准看齐,总之一句话,要建立起一种能够与人类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相契合的文化。
其次,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
第三,要科学地理性地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正确地协调民族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无论是古人的东西还是外国人的东西,都只是在新文化建设中有待加工的原材料,要区分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即使对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应为了保持民族特色而全盘继承下来,要从今天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淳朴、进步、文明、科学的方向去“推陈出新”。
中华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毛泽东同志认为,大众的文化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文化的大众性是相对于文化的专制性来说的,其实质是文化的支配权问题。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文化的支配权经历了三大阶级的依次更替,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始级处于文化的支配地位,而人民大众则始终处于被剥夺文化的地位。历史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文化的支配权理所当然地要发生根本改变,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在文化领域中,人民大众的民主主义文化必然要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人民大众创造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其文化精神是与人民大众的意愿息息相通的,也只有这种由群众创造并为群众服务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凝聚和激励群众的作用。
5.中华文化的未来性
从文化的发展进程看,中华文化并不属于由西方创立的“现代文化”,而是处于全新历史进程中的未来文化。因此,未来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文化的类型和文化的阶级性说明,社会主义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类型,没有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她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就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中华文化。从这点上说,中华文化必须具有现实性。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华文化在为现实服务的过程中,还肩负着引导现实社会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历史重任,从这一点讲,中华文化是一种把自己的目标与未来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形态。再者,在建构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要大力吸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但决不是简单地“西方现代化”,也不是西方文化的东方变种,而是面向未来对历史与现实的超越。中华文化的未来性使它具有显著的合理性,对于人民群众必然有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从而能够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走向更文明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