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叙弗伦篇》(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道诸神的一切秘密。而今,苏格拉底想要抓住游叙弗伦,逼他讲出真理。在神话中是谁想要抓住普洛透斯,逼他讲出真理的?墨涅拉俄斯(Menelaus)。正如游叙弗伦效仿普洛透斯,苏格拉底也在效仿墨涅拉俄斯。苏格拉底像墨涅拉俄斯。苏格拉底有什么与墨涅拉俄斯相同的东西?墨涅拉俄斯是海伦的丈夫,正如苏格拉底是赞娣痞(Xanthippe)的丈夫。这个方向走不了很远。让我们来看看,在什么样的背景中,出于什么理由,墨涅拉俄斯想要抓住普洛透斯的(《奥德赛》4.351以下)。墨涅拉俄斯自己说:“在埃及河边,我一心要往这儿赶,但诸神还是把我阻拦,因为我没有献上令神满意的祭礼。而诸神希望我们总是记得他们的要求”。 墨涅拉俄斯想要抓住普洛透斯,因为只有普洛透斯才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才可摆脱他因没有献上该献的祭礼而陷入的困境。苏格拉底想要抓住游叙弗伦,因为只有游叙弗伦才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才可摆脱他因没有献上该献的祭礼而陷入的困境。看来这些事情启发我们去理解《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对克里同说的最后一句话:“我们还该埃斯库拉庇乌斯(Aesculapius)[1]一只公鸡呢”,正如我们该好好地理解这段话。不管怎么说,苏格拉底失败了,而墨涅拉俄斯则成功了。理由很明显,苏格拉底并没有问他的普洛透斯他苏格拉底该做什么,而是问了他一个纯粹理论性的问题:什么是虔敬?
开头我就说过,《游叙弗伦篇》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惹人气恼的半真理。这一惹人气恼的半真理说的是,虔敬是多余的,诸神是多余的,除了对众人。为什么说这是个半真理?因为我们知道诸神存在。当然不是雅典的诸神,而是活生生的神祗。我们如何知道的?通过论证。通过由什么现象出发的论证?从运动、自我运动、生命、灵魂的现象。柏拉图通过从未使用过“灵魂”这个词、这个术语,点出了经由《游叙弗伦篇》所传递的讯息的半真理特性。通过对理念的强调和对灵魂的沉默,柏拉图创造了这一表象:没有诸神的位置。柏拉图很可能会通过理念无论如何高于灵魂这样的考虑来证明这一半真理。
最后,我想就或许会冒犯你们当中某些人的东西——论证所具有的某种玩笑特性,而这论证又是探讨一切主题中最严肃者的——说几句。我请你们回想《会饮篇》的结尾,我指的是哲学独力完成悲剧和喜剧两者的任务。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下流行的对柏拉图的解释,都可以说是揭示了柏拉图思想的悲剧元素,但他们却忽视了喜剧元素,除非它打到了某人的脸。有许多理由可以说明这一不足之处。我只提一个。对柏拉图的现代研究发源于德国,没有喜剧的国度。要想指出为什么说喜剧元素在柏拉图那里是至关重要的,我给你们读几句话,出自我所认识的唯一一个欣赏这一元素的柏拉图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爵士。我引的是:“因为要想证明此世生命不是笑的时间而是哭的时间,我们发现我们的救世主自己哭过两三次,但我们没有发现他笑过哪怕一次。我不会发誓说他从来没有笑过,但至少他没有留下笑的实例。可另一方面,他却留下过哭的实例”(《关于苦难之慰藉的对话》[Dialogue of Comfort against Tribulation],章13)。如果我们将莫尔所说的耶稣和柏拉图所说的苏格拉底作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苏格拉底笑过两三次,但我们从来没有发现他哪怕哭过一次”。偏爱笑反对哭似乎是哲学所固有的小偏见。因为哲学家所理解的哲学的开端就不是对主的畏惧,而是惊异。其精神不是希望、畏惧、和战栗,而是以退隐为基础的沉静。对于这一沉静,笑要比哭更近一些。到底是圣经正确还是哲学正确,当然是极端重要的唯一问题。但要想理解这一问题,人们必须首先去看看哲学自身到底是什么。人们不能一开始就透过圣经的眼镜去看它。不论我们的立场在哪里,我们都不能通过试图证明我们吃了饼且我们怀有它而服务于任何值得尊敬的目的。苏格拉底竭尽全力将那些能够思考的人从无思无虑的睡梦中唤醒。如果我们用他的权威使我们自己沉睡,那我们就根本没有学习他的榜样。
徐卫翔译自The Rebirth of Classical Political Rationalism, Essays and Lectures by Leo Strauss, Selected and Introduction by Thomas L. Pange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pp. 187-206.
[1] 医药神,阿波罗的儿子,有起死回生之术。冥王哈得斯(Hades)由此向宙斯抱怨,而宙斯也担心埃斯库拉庇乌斯把人都变成不朽者,就以雷电击杀了他。——译者注
开头我就说过,《游叙弗伦篇》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惹人气恼的半真理。这一惹人气恼的半真理说的是,虔敬是多余的,诸神是多余的,除了对众人。为什么说这是个半真理?因为我们知道诸神存在。当然不是雅典的诸神,而是活生生的神祗。我们如何知道的?通过论证。通过由什么现象出发的论证?从运动、自我运动、生命、灵魂的现象。柏拉图通过从未使用过“灵魂”这个词、这个术语,点出了经由《游叙弗伦篇》所传递的讯息的半真理特性。通过对理念的强调和对灵魂的沉默,柏拉图创造了这一表象:没有诸神的位置。柏拉图很可能会通过理念无论如何高于灵魂这样的考虑来证明这一半真理。
最后,我想就或许会冒犯你们当中某些人的东西——论证所具有的某种玩笑特性,而这论证又是探讨一切主题中最严肃者的——说几句。我请你们回想《会饮篇》的结尾,我指的是哲学独力完成悲剧和喜剧两者的任务。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下流行的对柏拉图的解释,都可以说是揭示了柏拉图思想的悲剧元素,但他们却忽视了喜剧元素,除非它打到了某人的脸。有许多理由可以说明这一不足之处。我只提一个。对柏拉图的现代研究发源于德国,没有喜剧的国度。要想指出为什么说喜剧元素在柏拉图那里是至关重要的,我给你们读几句话,出自我所认识的唯一一个欣赏这一元素的柏拉图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爵士。我引的是:“因为要想证明此世生命不是笑的时间而是哭的时间,我们发现我们的救世主自己哭过两三次,但我们没有发现他笑过哪怕一次。我不会发誓说他从来没有笑过,但至少他没有留下笑的实例。可另一方面,他却留下过哭的实例”(《关于苦难之慰藉的对话》[Dialogue of Comfort against Tribulation],章13)。如果我们将莫尔所说的耶稣和柏拉图所说的苏格拉底作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苏格拉底笑过两三次,但我们从来没有发现他哪怕哭过一次”。偏爱笑反对哭似乎是哲学所固有的小偏见。因为哲学家所理解的哲学的开端就不是对主的畏惧,而是惊异。其精神不是希望、畏惧、和战栗,而是以退隐为基础的沉静。对于这一沉静,笑要比哭更近一些。到底是圣经正确还是哲学正确,当然是极端重要的唯一问题。但要想理解这一问题,人们必须首先去看看哲学自身到底是什么。人们不能一开始就透过圣经的眼镜去看它。不论我们的立场在哪里,我们都不能通过试图证明我们吃了饼且我们怀有它而服务于任何值得尊敬的目的。苏格拉底竭尽全力将那些能够思考的人从无思无虑的睡梦中唤醒。如果我们用他的权威使我们自己沉睡,那我们就根本没有学习他的榜样。
徐卫翔译自The Rebirth of Classical Political Rationalism, Essays and Lectures by Leo Strauss, Selected and Introduction by Thomas L. Pange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pp. 187-206.
[1] 医药神,阿波罗的儿子,有起死回生之术。冥王哈得斯(Hades)由此向宙斯抱怨,而宙斯也担心埃斯库拉庇乌斯把人都变成不朽者,就以雷电击杀了他。——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