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与学生运动(1966-1970)(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这场不正当的战争。"德国社会主义学生联盟"副主席达布罗夫斯基(Hartmut  
  Dabrowski)也强调说,对美国越南政策的批判在德国校园里是日甚一日,他还宣布,"德国社会主义学生联盟"已经向所有左翼学生组织发出了邀请,预定5月在法兰克福大学举办一次关于越南问题的集会。  
    
  反游行队伍也不愿甘拜下风,他们一边大喊"狂欢节该结束了!",一边又撕毁反战游行队伍的标语和旗帜,竭尽干扰和破坏之能事,结果双方发生了交手。  
    
  1966年3月25日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举办的首次反越战大会上发表演讲,题为:《美国对越政策的内在逻辑》【5】,对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经济动机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1966年3月29日  
  在法兰克福城市和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举行霍克海默铜像揭幕仪式,庆祝霍克海默70岁生日。法兰克福市长布隆德特(Willi  
  Brundert)为铜像揭幕。到场的佳宾还有阿道尔诺,"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主席,知名电影导演迪特勒(William  
  Dieterle)等。布隆德特市长首先致辞,他高度评价了霍克海默的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并特别指出,霍克海默在不得已而离开德国的日子里,没有失望,没有气馁,更没有仇恨,这点尤为难能可贵,值得敬重。  
    
  由于铜像的制作者克诺德森  (Knud  
  Knudsen)在纳粹执政期间曾有"越轨行为",为纳粹宣传部长戈倍尔(Joseph  
  Goebbel)创作过雕塑作品《攻击》和《民族的观察者》【6】等,因此,一些学生反对把这座铜像安放在图书馆里。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对此发表异议,质问阿道尔诺作为社会研究所的所长,为何不在社会研究所内部为铜像找一个安身之地【7】。  
    
  针对学生们的指责和社会上的异议,布隆德特市长指出,这是"别有用心",想阻止市府和市民表达对霍克海默的敬意。阿道尔诺在转达了黑森州州长齐恩(Georg-August  
  Zinn)的贺词之后,也发言辟谣,说他从未反对过在研究所里安置铜像。把铜像安放在图书馆,纯属霍克海默个人的意愿。霍克海默这样做,只是不想"把事情搞得过于私人化"【8】。  
    
  1966年4月2日  《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发表阿道尔诺的文章,题为:《答问:什么是德国的?》(Auf  
  die  Frage:Was  ist  
  deutsch?)【9】。阿道尔诺开宗明义,指出这样一种提问方式是有问题的:"单纯从形式来看,对过去十年经验的追问就是不对的。它们把’’德国的’’这一集体属性给孤立了起来"。而对民族集体主体的定位制造出了一种定式,表现出人们对于经验的无能。而定式的形成,会导致"集体自恋情结"。因此,民族的真正本质不如说在于集体主体的缺乏,在于集体主体的对立面。  
    
  接着,阿道尔诺把瓦格纳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话拿出来做详细分析:  
  即"德国的本质内涵就是允许人们随心所欲,干一切自己想干的事情"。阿道尔诺认为,这句话一方面透露出强烈的纯粹论,宿命论乃至帝国主义的色彩,但另一方面,从中也可以看到对于交换原则的反抗。鉴于德国在18和19世纪的相对落后状态,德国人普遍有一种抵抗的心理,坚持认为他们在精神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最后,阿道尔诺结合他在美国流亡的生活经历,进一步阐述自己对于德国的本性的理解。他认为,作者的自主性当中可能会包含着落后甚至反动的一面,它与非常理性化的使用原则是背道而驰的:"这些意向在我看来是真正充满现代色彩的,它们所依赖的正是经济上落后的因素"。由此他指出,这正是他之所以离开美国重返德国的原因所在:"那些被专制政权盲目驱逐出去的人,在专制政权垮台后重返家园,这已是一种传统。在美国流亡期间,我从未对重返德国失去过希望。我想回到我曾度过欢乐童年的地方,回到塑造了我的个性和内心世界的地方"。德语,推理精神以及不迷信定性等等,所有这些在阿道尔诺看来才是真正属于德国的东西。  
    
  1966年4月7日  
  霍克海默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文章,纪念神学家著名蒂利希(Paul  
  Tillich)。  
    
  1966年4月18日  
  阿道尔诺在黑森电台发表演讲,题为:《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Erziehung  
  nach  
  Auschwitz),开头就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奥斯维辛永远成为过去"。阿道尔诺认为,他的这一观点是一个"命令式范畴",不必论证,也无须论证。最后他再次呼吁,"所有政治课程都应当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即让奥斯维辛的悲剧不再重演"【10】。  
    
  1966年4月29日  哈贝马斯在《时代周刊》(Die  
  Zeit)上撰文:《游击战教授》(Partisanenprofessor  im  
  Lande  der  Mitlaeufer),祝贺阿本德洛特(Wolfgang  
  Abendroth)60岁生日。阿本德洛特是马堡大学的政治学和法学教授,著名左翼学者,在1961年,由于支持信仰社会主义的学生,而被德国社会民主党开除党籍,著有《欧洲工人运动的社会史研究》(Sozialgeschichte  
  der  europaeischen  
  Arbeiterbewegung),《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兴起与危机》(Aufsteig  
  und  Krise  der  deutschen  
  Sozialdemokratie)等。在哈贝马斯与霍克海默发生冲突之际,毅然"收容"了哈贝马斯,帮助哈贝马斯完成了教授资格论文的答辩。  
    
  哈贝马斯在文章中认为,阿本德洛特代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游击教授",这种人在法国或南斯拉夫的高校里居多,在德国则十分罕见:"在我们国家,面对政府,我们的选择不是拥护就是反抗,严格意义上的游击战是不允许的。如果说阿本德洛特还可以说是这样一种类型的话,那么,从他身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战后德国历史的某些方面"【11】。  
    
  1966年5月9日  霍克海默在由海格特(Hans  
  Heigert)主持的政治电视杂志《报道》(Report)中就自由问题发表谈话,提醒青年人在争取自由的时候不要反而误入不自由的境地。  
    
  1966年5月14日  
  法兰克福大学学术委员会发表《关于高校学制改革的建议》(Empfehlungen  
  zur  Neuordnung  des  Studiums  an  den  wissenshcaftlichen  
  Hochschulen),标志着官方的高校改革方案正式启动。  
    
  1966年5月16日  
  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史称"  
  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  
    
  1966年5月22日  
  "德国社会主义学生联盟"在法兰克福大学召集会议,主题是:"越南--个案分析"(Vietnam-  
  Analyse  eines  
  Exempels)。2200名与会者分为四组专题讨论越南战争。联盟副主席达布罗夫斯基在开幕词中严厉批评了联邦政府支持美国对越南的军事干预。发表演讲的还有联盟主席绍尔(Helmut  
  Schauer),阿本德洛特,哈贝马斯,马尔库塞,耐格特(Oskar  
  Negt),斯坦因豪斯,以及法国记者  
  博得特(Cluade  Bourdet),齐利亚库斯英国工党议员  
  (Konni  Zilliacus)等。  
    
  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学生们高举标语,其中一幅长达20米的标语尤为引人注目,上面写着:"不给越战一分钱,一个人!"。游行队伍到达贝特曼大街(Bethmannstrasse)时,发生了意外,骑着摩托车跟随队伍的警察不慎撞倒了一名学生,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一度引起学生与警察之间的对峙。  
    
  游行结束时,有关方面发布了致联邦总理艾哈德(Ludwig  
  Erhard)的公开信,声明联邦政府无权盗用人民的名义支持越南战争。马尔库塞则发表了长篇讲话,分析美国的外交政策和遏止战略,并指出,越南战争不能简单地用古典的帝国主义理论模式来加以解释。马尔库塞还分别介绍了发生在美国的四种不同反抗运动,即1,知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