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清史资料及其研究情况述略(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生馆的馆长韩涛(Thomas H.Hahn)来自德国,曾作为中国复旦大学的访问学者,对汉学资料非常娴熟,主要研究图书馆学、资料科学、中国宗教、中国历史地理学等。华生馆的资料正在他的努力下向数据化方向发展。
  关于康乃尔大学的清史研究,这里主要提两位学者。一是康乃尔大学中国学的奠基人毕
乃德(Knight Biggerstaff)教授。1929—1932年为哈佛燕京学社的中国问题研究生,1944—1945年是美国国务院中国问题专家。《中国最早的近代官办学校》(1961年)是其代表作,主要研究了当时的同文馆、江南兵工厂的教育和训练,以及福州海军学校。是书的前言强调,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填补对中国近代化知识了解和认识的空缺。康乃尔大学另一位与清史研究有关的专家是历史系的高家龙(Sherman Cochran)教授。他是毕乃德教授的接班人,担任多年康乃尔大学历史系的主任。高家龙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和商业,并使这一方向成为康乃尔大学的特色研究项目。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中国大商业:中外在卷烟工业的竞争,1890一1930》(1980年)、《遭遇中国人际网——在中国的西方、日本和中国企业,1880—1937》(2002年)等。他新近出版的著作提出了一些重要学术观点,其中关于外国投资家到中国面临社会等级制和人际关系网挑战的观点,被认为是西方学者对东方经商特点及其规律探索的重要成果。
  耶鲁大学收藏汉文资料相当早。第一批藏书人藏于1878年,系清朝容闳所赠,共 1,280册,40种。不久,耶鲁大学又得到清廷赠送的《古今图书集成》5,040册。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的太平天国资料,是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家简又文教授捐赠的,共320种,640册。简先生当时还捐赠了太平天国的钱币和官印。笔者访问时,发现这些文献分类放在纸盒中,保存完好。耶鲁古籍藏书显然没有哈佛那么多,但购买了大陆、台湾不少清廷文件影印本,为专职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大方便。耶鲁中国学资料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收藏有一批传教士的资料,包括300位曾前往中国活动的传教土的手稿、日记、信件、照片、报告、论文、著作、地图。这套资料被命名为“中国档案项目”,由全美基督教委员会发起组织,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涉及清代史事。耶鲁大学还有一批关于西藏的研究资料,包括手稿,以及一些著名喇嘛的著作和资料,达数百卷。此外,还有若于古中国的航海图。
  耶鲁大学是美国最早开始中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的大学。1876年开始在耶鲁大学任教的
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汉学教研室。卫三畏早在 19世纪40年代就撰有《中国总论——中华帝国的地理、政府、教育、社会生活、艺术、宗教及其居民概观》,并修订和完善于80年代。《中国总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综合国情的全面介绍,相当部分内容是作者的目击实录。作者认为有关手工业、科学、家庭生活的部分十分重要,“这是非常必要的视角”。在耶鲁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清史专家是芮玛丽(Mary C.Wright),她是费正清的学生,也是费正清的晚辈同事,所著《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外书,奠定了她在美国清史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她认为对“同治中兴”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认识。芮玛丽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培养了像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这样有影响的明清史大家。在耶鲁校史上,史氏的名字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排在一起,被誉为耶鲁杰出人士。史景迁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康熙自画像》(1974年)、《王夫人之死》(1978年)、《利玛窦》(1984年)、《上帝之子》(1994年)等,最近出版了《雍正皇朝之大义觉迷》(2002年)。史景迁的著作注意将史料放进历史的大文化背景中考察,高屋建瓴机地加以剖析,并得出自己的学术真见。在耶鲁,还有一位清史研究专家白彬菊(Beatrics S.Bartlett),主要进fJ清代文献和档案研究,也涉及20世纪中国史、中国史学史、海外华人史。正在研究的课题有“清史档案资料:通讯系统文献、管理者的职位与官方历史文件”。
  哥伦比亚大学汉文图书馆于1905年设立丁良讲座之后建立,清朝政府赠送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他们成立之初所获得的最早的中文著作。馆藏现在已逾20万册。哥伦比亚大学的古代中国文献中,方志是比较突出的收藏,有1,600余种,17,000册;族谱1,041种,10,000册。关于历史、地理、传记、家谱的书籍很丰富,文学方面的资料也不少。此外还有藏文、满文、蒙文的资料及各种学术性杂志和定期刊物。
  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学一直有很强的学术阵容。夏德(Fridrich Hirth)、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傅路特(L.C.Goodrich)、韦慕庭(Wilbur C.Martin)、狄百瑞(Wm.Theodore de Bary)等,都是有影响的重要学者,但以研究先秦两汉、古代思想史、现当代中国问题的学者居多。在传教土研究方面,前东亚研究所所长林德贝克(John M.J.Lindbeck)教授曾撰写《美国传教士和美国对华政策,1898—1901》(1984年)。林德贝克的父亲是传教士,他自幼随父生活在中国。柯乐博(O.Edmund Clubb)研究中俄关系史,他的著作有《中俄关系史》(1971年)。目前哥伦比亚大学清史研究方面有成就者,有曾小平(Madeleine Zelin)等专家。曾小平是历史系教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教育部东亚国家资源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早期现代问题、中国法律史、中外法律比较,著有《县官的故事:旧世纪清朝合理化的财政改革》(1984年)人清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鸦片战争150周年的一些思考》(1991年)、《现代化与19—20世纪中国的经济结构》(1994年)等。
  普林斯顿大学的东亚图书馆是美国很有实力的图书馆,原来是加拿大的葛斯特图书馆,
1937年后全部转到普林斯顿大学。葛斯特图书馆有汉文藏书约100,000册,有宋刊本7种,2,88余册,明刊本l,10种,24,000册。其中,医书500种l,700册,围棋与棋谱500册。学者王重民曾撰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屈万里重订),共70万字,是对其馆藏宋、元、明、清清朝近2,800部善本的著录。现葛斯特图书馆藏书总数在300,000册以上。胡适曾撰写过关于葛斯特图书馆收藏情况的文章,对馆内书籍状况有详细介绍,尤重于清代内容。
  普林斯顿大学在中国古代史方面很有研究实力。在中国思想史方面,突出的研究者是余
英时(Yu Yingshih)教授。他关于明清史的重要研究著作有《方以智晚年和他的死》(1972年)、《戴震和章学诚》(1976年)。他对汉代历史也有精深研究,著有《汉代中国的贸易和扩张》(1967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明清史专家还有毕德胜,主要研究明清思想史。他是1970年的哈佛博士,著有《方以智及其对思想变化的促进》(1979年)。他领衔主编了《剑桥中国史》第9卷清朝卷(至1800年)。此书已于2002年10月出版。目前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的韩书瑞教授,也是中国清代和近代问题研究专家。她毕业于耶鲁大学,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主要研究清代社会,著有《中国千禧年暴乱: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1976年)、《山东暴乱:1774年的王伦起义》(1981年)、《18世纪的中国社会》(与罗斯基合著)、《北京:庙宇和城市生活,1400一1900》(2000)等。韩书瑞教授说,她始终希望自己研究乡村、农民、大众文化,但也想通过对北京的研究,揭示明清时期都市的变化。
  这里有必要谈谈她和罗斯基(Eveiyn Sakakida Rawski)教授合作编著的们8世纪的中国社会》这本著作。这是一本关于清朝研究的重要著作,提出不少理论问题。罗斯基为1968年哈佛大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