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清史资料及其研究情况述略(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学博士,现任匹兹堡大学的教授,主要进行中国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著有《中国南方的农业变化和农业经济》(1972年)、《清代中国的教育和大众文化》(1979年)人晚清帝国和大众文化》(合著,1985年)、《晚清帝国和近代中国的葬礼》(合著,1988年)等。罗斯基和韩书瑞一样,重视对大众史、大众文化和社会礼俗史的研究,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和很多历史学家一样,罗斯基意识到礼仪和官僚制度是密切相关的,研究礼仪有助于中国官僚制度研究。
  (3)芝加哥大学、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东亚图书馆和美国中东部清史研究
  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成立不是很早,但清代文献不少。该馆建于1936年,当时学校也开始中文教学。1943年收购到德国汉学家劳费尔(Berthold Laufer)的汉、日、满、蒙、藏文书籍ZI,000册。现该馆藏书已达530,000册,其中汉文书籍达340,000册,包括有元、明刊本500余种,15,000册;清初至乾隆刊本500余种,7,000余册,还有方志2,700种,丛书600余种等。关于清代的资料,若干珍贵者如文廷式手稿《知过轩随录》5册。1969年我国台湾大华印书馆的《文廷式全集》未收录此书。《知过轩随录》对黑龙江及俄界边疆事宜有详细叙述。此外,该馆收藏的邓显鹤《沅湘老旧集续编》65册,也是未刊稿本。
  芝加哥大学一直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重镇,在古代史研究方面一直名列前茅,顾里雅
(Herree G.Creel)教授奠定的先秦史研究基础现在依然稳固。芝加哥大学还涌现了像何炳棣(Ho Piflg-ti)这样有影响的华人学者。何炳棣清史研究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的历史研究,1368—1953》(1959年)、《明清社会史论,1368—1911》(1974年)。前书揭示了近600年的中国人口发展趋势,指出中国社会内部存在有复杂的历史变化,强调 1775年以后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困惑,赋予中国历史发展许多新特征。后书对中国社会流动及其趋势和由此反映的人口、经济因素变化做了精辟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启发美国的中国史学者深入到中国内部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对美国的“中国中心观”形成有重大理论意义。芝加哥大学另一位享誉国际学界的学者是杜赞奇(Prasenjit Duara)。他是印度裔学者,著有《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的华北农村》(1988年)。这本著作的重要理论创见是提出“权力的文化网络”学说。他认为孔飞力一代发现了绅士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但真正介于国家和社会中间的力量,应该是文化。杜赞奇是史华慈的学生,1988年10月,史华慈在给学术界朋友的信中就称赞过杜赞奇。他写道:“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在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领域中,他是最有思想和最有创造力的学者之一”,“在我印象中,他的新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的华北农村》,在我所阅读的关于论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中,为最有创造性的一部专著”。此书获得1989年美国历史协会费正清奖、1990年美国亚洲协会的列文森奖。1995年,杜赞奇又出版新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密西根大学亚洲图书馆成立比较晚,主要收藏以现代的文集为主。据截至2002年7月的统计,该校有640,659册书籍,其中汉文书有351,240册,缩微胶卷中有29,563片是汉文的,还有24,115片单片汉文胶片。密西根大学中国中心以现当代中国研究为主要对象,他们的中国数据中心(China Data Center)在美国高校中很有名气,目标是建设一个研究和了解中国的、具有超前性质的信息网站。密歇根大学希望网站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综合中国历史、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数据,将空间和时间的所有相关信息很好保存。他们希望网站的工作有助于各学科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这个中心确定的使命还包括:支持对地方、地区和全球变化的人文和自然情况的研究;推动对中国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推动空间研究的合作探讨;促进中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的信息共享等。他们强调与中国和世界诸大学、研究所合作与共同发展;调整诸种分散的工作,形成标准化、档案化、一体化的数据库。
  密西根大学有几位清史研究的有影响专家。前密西根大学中国中心主任费维剀(Alburt Feuerker)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主要研究近代中国经济,著有《中国的早期工业化:盛宣怀和官办企业》(1958年)、《中国经济,1870—1949》(1969年)、《l8世纪中国的国家和社会:清朝鼎盛时期》(1976年)等。费维剀赞同费正清的“西方冲击论”,他认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阻力,中国传统思想不改变,对西方的响应是无结果的。由此,他还对中日近代化的过程做了比较研究。费维削也从事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主要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而使密西根大学成为中国史学史研究博士的培养点。司徒琳(Lynn A.Struve)就是密西根大学1974年毕业的博士,现任印第安那大学历史系教授。当年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历史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清代史学中的南明》。司徒琳专著有:《黄宗羲学术思想中良知的概念》(1982年)、《对黄宗羲主要作品的重新评价》(1988年)、《明清之变》(1998年)《明清史学和史料问题》(1998年)等。现在哈佛大学任教的裴宜理(Elizabeth Perry)教授也是密西根大学培养的博士。她的学位论文《华北的暴动和革命,1845—1945》出版于1980年。她认为对农民反抗斗争的研究,在注意其发动时间、阶级身份、社会组织、政治倾向探讨的同时,还应注意其斗争区域,关注特殊地区的特殊模式问题。她试图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解释捻军和红枪会。裴宜理被认为是美国第三代中国学家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之一。在密西根大学历史系执教的詹姆斯·里(James Lee)教授也是清史专家,主要研究晚清、现代中国、比较人口统计学和比较人口社会学、社会科学史。清史研究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农村的运气和财富:社会组织和习俗,1774—1873年的辽宁》(合著,1997年)、《死亡率、生活水准和家庭本位:1700—1900年的欧洲和亚洲》(合著,2003年)。他主编有《强民:中国的粮仓和供应,1650—1850》(1991年)。
  威斯康星大学的东亚图书馆也有一些东亚历史资料。其中,特藏部有一批关于西藏和蒙
古的本刻文件,共有549项,涉及350个题目,其中有50个藏文手稿,125个蒙古的木刻本,内容主要是当时的祷告和宗教仪式。该馆还有一批中国早期报纸的缩微胶卷、中国方志和佛教书籍。藏书部也有一些清代书籍,另有孙中山的部分墨迹。威斯康星大学中国学方面有影响的学者是林毓生(Lin Yusheng),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社会史和儒家问题。


  (4)斯坦福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南加州大学、夏威夷大学东亚图书馆和清史研究
  斯坦福大学的东亚资料主要集中在胡佛图书馆的东亚藏书馆,其中主要是汉文和日文方
面的资料。由于斯坦福大学总的研究方向是当代中国,关于清代或近代的文献不是很多。但
也有一些大陆和台湾的档案文件,如 1911年辛亥革命的海报等资料。该馆所收藏的康熙年间的《嵊县志》也为它处所未见。
  在斯坦福大学,比较早的研究中国史学史和思想史的专家是尼维森(David Nivison)教授。主要代表作是《章学诚的生活和思想,1738—1801》(1966年),这是国际学术界对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的比较早的研究性专著。哲学史教授施友忠(Vincent Y.G.Shih)出版了《太平天国思想史》(1967年)。斯坦福大学另一位有影响的中国学家是马若孟(Ramon   H.Myer)。他是经济史研究专家,曾是美国《清史研究》的编辑。他关于晚清和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著作是《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