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看北宋“以文驭武”方针的影响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提要: “以文驭武”及“重文轻武”是宋朝历史上突出的政治现象,即使是在最高军事决策组织的枢密院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表现。本文从统计、分析北宋时期枢密院长贰出身情况入手,全面考察了其长贰由武将向文臣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了“以文驭武”方针在当时枢密院机构中的具体表现及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北宋  枢密院  长贰  出身  以文驭武


    北宋建国后,汲取唐末、五代武人跋扈的惨痛教训,在日益强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大背景之下,一方面厉行收兵权,另一方面则逐渐确立了“以文驭武”的方针,也是所谓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枢密院作为宋家天子控制和调动军队的核心机构,其组织内部便明显地存在着“以文驭武”方针的烙印。目前,有关宋代枢密院制度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以香港学者梁天锡的《宋枢密院制度》[1]较为突出。但包括梁氏在内的著述,主要侧重于有关枢密院一般制度的探讨,而较少分析其中文臣、武将构成的差别及其蕴涵的根源所在。本文主要就北宋时期枢密院中长贰出身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从对比文臣与武将在其中地位和影响差异的角度,进一步探究北宋“以文驭武”方针的影响。

一、北宋枢密院长贰文武出身者人数与任职时间之统计

    梁天锡在所著《宋枢密院制度》中制作了《两宋枢密表》,对两宋时期枢密院官员的任免进行了罗列,可谓相当详细。但此表既存在某些问题,如表中熙宁二年十月一栏称朱守约“自步军副都指挥使除(签书枢密院事),即日罢”,考诸北宋史籍并无此记载,不知依据何在?更重要的是梁氏表格对文臣与武将没有专门加以区别,因此无法从中统计、比较枢密院文武出身长贰的情况。《宋史·宰辅年表》和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两书,无疑是系统了解北宋枢密院长官情况的主要史料。笔者现主要根据这两部史籍,并参以《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有关传,对北宋枢密院长贰之文、武出身者依照任职前后顺序列出下表,以便进行人数对比。
------------------------------------------------------------------
[1]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公司,1981年。


宋太祖朝
武职出身正职    枢密使吴廷祚、李崇矩、曹彬
文职出身正职    枢密使魏仁浦、赵普
武职出身副职    枢密副使李处耘、王仁赡、楚昭辅
文职出身副职    枢密副使赵普、沈义伦

宋太宗朝
武职出身正职    枢密使曹彬、楚昭辅、王显,知枢密院事张逊、柴禹锡、赵镕
文职出身正职    枢密使石熙载
武职出身副职    枢密副使楚昭辅、柴禹锡、王显、弭德超,签书枢密院事杨守一,枢密副使张逊,同知枢密院事赵镕
文职出身副职    枢密副使石熙载、张宏、赵昌言、张齐贤、王沔、温仲舒、寇准,同知枢密院事刘昌言、向敏中、钱若水、李惟清

宋真宗朝
武职出身正职    枢密使曹彬、王显,知枢密院事周瑩、枢密使王继英,知枢密院事马知节,枢密使曹利用
文职出身正职    枢密使王钦若、陈尧叟、寇准、向敏中(兼)、丁谓、冯拯
武职出身副职    签书枢密院事韩崇训,枢密副使马知节、曹利用、张旻(后改名耆),签书枢密院事曹玮
文职出身副职    枢密副使向敏中、李惟清、夏侯峤、杨砺、宋湜,同知院事王旦、冯拯、陈尧叟,枢密副使王嗣宗、任中正、周起、钱惟演、张士逊

宋仁宗朝
武职出身正职    枢密使曹利用、张耆、杨崇勋,知枢密院事王德用(后改枢密使)、夏守赟,枢密使王贻永、狄青
文职出身正职    枢密使钱惟演、王曙、王曾,知枢密院事王随、李咨、盛度、王鬷、宋绶,枢密使晏殊,判枢密院事吕夷简,枢密使章得象(兼)、夏竦、杜衍、贾昌朝、陈执中(兼)、宋庠、武职出身副职    庞籍、高若讷、韩琦、田况、曾公亮、张升
文职出身副职    枢密副使杨崇勋、王德用,同知枢密院事王贻永(后改枢密副使)、夏守赟,枢密副使狄青
枢密副使钱惟演、张士逊、张知白、晏殊、夏竦、姜遵、范雍、陈尧佐、赵缜、李咨、蔡齐,同知院事韩亿、章得象、王鬷、王博文、陈执中、张观,枢密副使杜衍、郑戬、任中师、任布、富弼、韩琦、范仲淹、吴育、庞籍、丁度、文彦博、高若讷、梁适、王尧臣、孙沔、田况、程戡、张升、孙抃、欧阳修、赵槩、陈旭(后改名升之)、包拯、胡宿、吴奎

宋英宗朝
武职出身正职    无
文职出身正职    枢密使张升、富弼,权兼枢密院公事韩琦、曾公亮,枢密使文彦博
武职出身副职    同签书枢密院事郭逵
文职出身副职    枢密副使胡宿、吴奎、王畴、陈旭、吕公弼

宋神宗朝
武职出身正职    无
文职出身正职    枢密使文彦博、吕公弼,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后改枢密使)、吴充,知枢密院事冯京(后改枢密使)、孙固、韩缜
武职出身副职    枢密副使郭逵
文职出身副职    枢密副使陈升之、吕公弼、吴奎、韩绛、邵亢、司马光、冯京、吴充、蔡挺、王韶,签书枢密院事曾孝宽、同知枢密院事孙固(后改枢密副使)、吕公著(后改枢密副使)、薛向(后改枢密副使)、韩缜、安焘

宋哲宗朝

武职出身正职    无
文职出身正职    知枢密院事章惇、安焘、孙固、韩忠彦、曾布
武职出身副职    无
文职出身副职    同知枢密院事安焘、范纯仁、赵瞻、韩忠彦,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刘奉世,同知枢密院事曾布、林希

宋徽宗朝
武职出身正职    无
文职出身正职    知枢密院事曾布、安焘、蒋之奇、蔡卞、张康国、郑居中(后改领枢密院事)、吴居厚、邓洵武,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领枢密院事童贯、蔡攸
武职出身副职    无
文职出身副职    同知枢密院事蒋之奇、章楶、安惇、刘逵、林摅、郑居中、管师仁、侯蒙、王襄,同签书枢密院事童贯,同知枢密院事蔡懋

宋钦宗朝
武职出身正职    无
文职出身正职    领枢密院事童贯、蔡攸,知枢密院事吴敏、李纲、冯澥
武职出身副职    同知枢密院事种师道
文职出身副职    同知枢密院事蔡懋、李棁,签书枢密院事耿南仲(后改同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唐恪,签书枢密院事路允迪、宇文虚中,同知枢密院事许翰、聂昌、孙傅,签书枢密院事李回、曹辅、张叔夜

    需要说明的是,上列执政大臣绝大多数是枢密院的专职长贰,另外也有少数人在枢府则或为兼任性质,或属于加带虚衔性质及暂时安慰性质者。兼职性者如:庆历二年,为了加强中书与枢密院在军事上的协调,以应付激烈的对夏战争,吕夷简受命以首相身份判枢密院,次年再改为兼任枢密使。加带虚衔性者如:靖康元年,率领西北勤王军队奔赴开封的大将种师道被授予同知枢密院事之职,但种氏在担任此职的九个月间,一直在外带兵,不可能居中掌握机要,因此其所获枢密院官职实为挂名虚位。至于含有安慰性者如:熙宁元年(1068),观文殿学士、尚书左丞、知越州陈升之改任知大名府,途径京师时,宋神宗考虑到陈氏曾是仁、英两朝旧臣,两任枢密副使,遂又将其留于西府内。照顾到其以往的资历,乃授予陈升之知枢密院事之职,“故事,枢密使与知院事不并置。时文彦博、吕公弼既为使,帝以升之辅政,欲稍异其礼,故特命之”。时隔半年,陈升之便转为宰相[1]。还有,司马光虽被诏为枢密副使,但却坚辞不就[2]。虽然存在以上某些特殊情况,但因枢密院地位非同寻常,所以其长贰官员设置仍然相当稳定。

    在北宋历史上,枢密院作为最重要的中央机构而始终存在。在枢密院存在的167年中,除了童贯一人属于宦官外,其余文、武出身的长贰官员先后共有203人。为了能够在一般意义上观察北宋文臣、武将在枢密院中的地位及影响,可以首先根据上表所列枢密院长贰的情况,对其文、武出身者的人数和任职时间进行如下统计对比:

    其一,枢密院正职(包括枢密使、知枢密院事、领枢密院事及判枢密院事等)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为18人。文职出身者人数占总人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