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三峡盐资源与移民文化述论(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盐水女神、“君乎夷城”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的,选择最凶猛威武的百兽之长作为本部族的图腾标志,亦在情理之中。由于巴人廪君一支以虎为图腾,对虎崇拜,故而从渝东鄂西等处地下发掘出来的巴族器物诸如錞于、戈、剑等多铸有虎形纹饰。其錞于多以虎形为纽,尤显出廪君巴图腾崇拜的特征。而虎纽錞于传世和出土的地方又基本不出渝鄂湘黔结合部今日土家族聚居区范围。联系到渝鄂湘黔边区土家族至今尚有奉白虎为家神的民间习俗,尤可见今日之土家,乃是廪君巴人在扩充其领土、迁都于枳(今涪陵)之后的漫长历史中,留居于渝鄂湘黔边区的后裔,在逐步融合了周围其他部族之后形成的。[ [76>

以白虎为图腾的廪君部巴人,在完全控制住了清江流域之后,迅速扩充其地盘。一方面沿着乌飞水(大溪古称)越过渝鄂山地,重返三峡地区腹心地带,插足于楚、庸等国西南面之空地,拼命与楚争夺自古即有天然盐泉涌流不绝的三峡地区腹心地带;一方面自古夷城(今恩施)挥师南下,直指亦有天然盐泉涌流不断的郁山地区(今彭水境内),而后为了行盐的方便,又沿乌江而下至于枳(今涪陵),并于此建立国都,故“其先王陵墓多在枳”[ [77>,又以平都(今丰都)治为“别都”。后又迁都江州(今重庆)。及至战国时期,巴国已囊括“东至鱼复(奉节)、西至僰道(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即渝东南酉、秀、黔、彭数县及黔东、湘西部分地区)”[ [78>这一大片地域了,可谓泱泱大国矣。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廪君部巴人的先祖最早是由三峡腹心地带——大巫山地区走出去的,到了五姓巴人共拥巴氏子务相为廪君的时候,大致已到了春秋时期。纵观廪君巴国疆域扩充史,不难明白,以盐立国的廪君巴人,可以说,基本上秉承了其先人依仗自然盐泉采卤、制盐、贩盐以安身立命的古老传统。为达到将三峡地区食盐生产与盐业贩运完全控制在手中的目的,自廪君始,一直崇尚武力,征战不休,可以说,一部无法形成完整体系的巴国史基本上是一部巴国战争史,所谓的巴文化也基本上以军事文化为其核心。

这里须强调的是,廪君部巴人的军事大迁徙,实质上是一次由盐引发的规模巨大的群体性移民运动。在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廪君部巴人,逐盐而迁,为盐而战,可以说,均处于一种不断移民的过程之中。而恰恰在这个过程之中,三峡文化中所具有的大溪文化、巫臷文化、早期巴文化等等方面的特质,及其自古即有的崇巫祀神的文化习俗,亦随着这场规模较大的群体性移民运动而逐渐播化到湖北长阳地区以及鄂西清江流域,并与当地土著文化融为一体,形成另一种新型文化。这种新型文化,逐渐发展演变而成今日之土家族文化。


三 盐与巴楚相争及楚人大批西迁

食盐,对人而言,无论长幼贵贱,皆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正如明人宋应星所说:“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终年绝一无恙。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倦怠恹然。”[ [79>远古时代,当人工凿井取卤的技术尚未形成气候之时,在内地,食盐的获取,则主要采自由河畔山麓岩隙渗涌而出的天然盐泉。由于生产能力与科技水平的低下,极为有限的盐产往往不能完全满足生存与战争的需求,这就必然导致食盐成为至可宝贵的东西。到了巴国于枳建都之后,三峡地区各处天然盐泉,不但成为巴国迅速强盛起来的重要支撑,而且亦为日益强大的楚国所觊觎。

春秋时期,当廪君部巴人正奋力越过川鄂山地,重返长江三峡地区之际,曾列为“牧誓”八国之首参与武王伐纣战争的庸国业已臣服于楚。庸国的立国之地即在今日湖北西北部及渝东巫山、巫溪与陕西安康诸县接壤的竹山、竹溪一带,今巫溪及巫山部分县地亦曾归属庸国管辖。而早于此时的西周宣王时代(公元前827年~前782年),楚王熊渠已由荆山南向长江之滨拓展了大片领土,国势日强。为了有效地控制新开拓的疆土,摒除异姓之归国存于近旁,当熊延继熊渠登上楚王之位后,即封其兄长熊挚的儿子于原归国地,建立了“夔子国”。 此时三峡地区之腹心今日巫山部分县地,已是楚国沿江西进、从庸国夺取到手的一片新土。从西周周宣王时代直至春秋中叶,今巫山部分县地一直属夔子国管辖。其时北面尚存之庸国,虽已臣服于楚,但由于宝源山盐泉为其所有,故楚人一直虎视眈眈,随时企图吞而并之。

到了公元前634年,楚成王因欲吞并附近各附庸国,以消除后顾之忧,并准备力量,北上争霸中原,便以夔子不祭祀楚之先祖及先王——祝融和鬻熊为借口,首先除掉了这个不听话的夔子国。自此之后,巫山地区便直接归属于楚国管辖。此时北面之庸国,已是危在旦夕。为独自拥有赖以生存的宝山盐泉,公元前611年,庸国趁楚国发生大饥荒、戎人攻打楚国之机而“帅群蛮以叛楚”。当此之际,楚人毫不犹豫,联合巴、秦,一举灭掉了庸国[ [80>,夺得了梦寐以求的宝山盐泉,并在巫山设置巫郡以统辖之。此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整个战国时期。正如光绪《巫山县志》所载:“战国,楚有巫郡,《国策》苏秦说楚威王曰‘南有巫郡’。”[ [81>

而近年来巫山县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亦能充分证实这一点。巫山县已发现的东周文化遗址或墓地,其年代大致都在东周晚期。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对刘家坝、蓝家寨、琵琶洲、大溪等遗址的东周遗存进行了发掘。1998~2000年,重庆市博物馆和湖南益阳市文物工作队对蓝家寨遗址东周遗存再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获取了大量的东周文化遗存。该遗址出土文物中有环首刀、箭镞、带钩等铜器以及钁、锸、铲等数量较大的铁器。蓝家寨遗址包含有一定程度的巴、楚文化因素,表明东周时期大昌盆地已是巴楚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1998~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和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在琵琶洲和麦沱等遗址发掘出几座东周(战国)时期土坑墓,据现在可见的发掘资料分析,“巫山县的东周时期文化发展已呈现出与中原地区正统周文化和湖北地区楚文化基本并轨的趋向,即文化遗物中流行的器形质地、种类、特征和组合都基本中原化或楚化,相对而言,楚文化的特点更浓一些,但个别遗物仍然保留了巴文化的特点。”[ [82>这说明,从中秋后期至战国时期,大批楚人已进入到三峡腹心地带——大巫山地区。

而所谓的巫郡,在战国时期,又成了重返三峡地区崇尚白虎的廪君巴人所建之巴国与楚国相与对抗的前沿。为争夺巫郡和巴国领地所拥有的天然盐泉以及土地、森林、水道等自然资源,巴楚相争达数百年之久。及至战国中后期,楚国以其强大的实力,凌厉的军事攻势,不断向西进逼,以攻占巴国疆土,掠夺巴国盐泉。近年来三峡地区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即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今云阳县长江北岸汤溪河畔云安镇所在地,以及于今云阳新县城西约5华里处由北注入长江的澎溪河、在其上游清江河段的温汤峡谷(今开县境内),这两处地方,自远古即皆有天然盐泉渗涌不绝,再加上水运条件的方便,这必然让楚人垂涎,成为其西进路上首选攻占之地。1997年10月——1998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云阳境内大江北侧澎溪河东岸的李家坝Ⅱ区,清理出了战国时期墓葬40座,出土遗物丰富。“虽然这批墓葬的基本文化性质是属于巴蜀文化,但仍包含有较多的其他文化因素,其中以来自楚文化的因素为多。例如,陶器中的A型甗、长颈罐(A型)、C型豆、鼎、敦、假圈足壶(B型)、鐎壶等均属于楚式陶器,而鼎型鬲、盂等则可能受到同类楚式器的影响。在墓葬的形制方面也可见到楚文化的强烈影响。例如,拼合式的木质板式葬具以及葬具下横置垫木的习俗,在楚文化的墓葬中常见。在少数墓葬中,楚文化的因素占主导地位,例如M45和M33等墓,除了墓葬中出土了一些巴蜀式的铜器之外,几乎与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