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原始的“笃苯”(附体苯),……这一派又称为“因苯巧纳派”(即黑苯派)。
中原地方出现这种“神附体”和“降神”巫术,始于何时?从战国时的《河伯娶妇》一文来看,大约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就有了这种充当“神”与人之间联系人——女巫师。巫术的“神附体”与“附体苯”这两种巫术文化有许多相类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是否有某些相互的影响,有待考证。联系到这种“附体苯”又称为“巧纳”派(黑苯派),而到公元17世纪的“局苯”(翻译派)又称“巧噶”派(白苯派),是否可以把它同古代藏族称“天竺”(印度)为“价噶”,而称中原地方为“价纳”一起进行考虑。据一些藏族学者解释,因为印度人多穿白色衣服,故称“价噶”;而中原地方的汉族多穿黑色的衣服,故称中原地方为“价纳”。按同样的道理来探索“黑苯”派和“白苯”派,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呢?
与此联系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公元6世纪汉族女巫是否进入过西藏?
藏文史籍《汉藏文书》载:“仲军岱如(雅隆部第28世赞普)对其子(达日年塞)说:‘吐谷浑医生将来吐蕃为你治愈眼睛。如医眼不果,则到孙波(苏毗),有一苯教徒之妻,名价莫价江,她与我曾在某夜相识,她有子名孙日容波,是你长兄。将他召唤前来,继承王位’”。这一段史科为《新红史》等史籍所引用。“价莫价江”按意译为“汉族妇女”或“汉族女人”。但一些汉文版只译了音,没有译意。可能是怀疑怎么会有一位汉族妇女嫁到苏毗地方来呢?但在《藏汉大辞典》中,将“价莫曲多”一词诠释为“汉式解咒法,防止宿敌诅咒的禳解法术。”该条构词法表明,这种解咒法是由汉族妇女创立的。古时,川西一带女巫盛行,这些地方距离藏区、羌区很近,据吴均教授说:藏族称汉族为‘价’,源于古代羌人称‘夏人’为‘价’,因夏字古读价①。同时(法)石泰安《西藏的文明》的译文,也将这段史料的“价莫价江”译为“汉族女人”。而这位汉族妇女可能是一名汉族的女巫,她才有可能嫁给一位苏毗的苯教徒为妻,而进入到苏毗地方。根据汉文史料载,苏毗地方为古羌人的一支,这样这位苏毗的苯教徒就有可能从藏、羌、汉杂居的边缘地带娶回一位汉族女巫。而这一女巫或这一类女巫才在藏区传授了“价莫曲多”汉式解咒法。这表明巫文化在公元6世纪已进入西藏地方。公元7世纪,中原地方的“禳解法”传入吐蕃,被译成藏文,书名“博唐”。
3、关于汉地历算医术传入雅隆悉补野部
据藏文《藏汉文书》载:“朗日伦赞时(公元7世纪初),由汉地传入历算六十甲子,医疗讲论饮食利益和危害的保养方法。”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民族的古代历算、医术的产生,都不同程度与本民族的原始巫术有关。古代青藏高原各族部从事历算、医术的人几乎都是苯教徒。而只有这些苯教徒才懂得从汉地引入六十甲子和医术。藏区的12生肖和内地完全相同,虽然古印度的历法和12生肖中的“鸡”,而在印度12生肖中则是“夙”,这说明苯教徒从汉地传入的在前,而印度佛教传入的在后。其次藏医中采用的“五行”之说,不是印度的地、水、火、风、空,而是汉地的木、火、土、金、水;汉地历法有吉日、黑日之分,藏历也同样如此。这表明当时青藏高原已有众多的苯教师对汉地的历算和医术有了更多的了解。正是通过他们的媒介作用,才将汉地的历算、医术介绍到青藏高原。
4、“支贡赞普”的名可能是“苯”术的诅咒语
吐蕃雅隆部第八代赞普叫“支贡赞普”,藏文意为“刀下死的赞普”。这是一件有趣的事。一位“国王”为什幺会取这样的名呢?一些史籍解释说,是因为其祖母耳朵有点聋听错了造成的。比较难以置信。是否可以从另外一个思路去考虑呢?一些苯教史籍说这位赞普是憎恨苯教的。古代苯术使用咒语来诅咒和报复仇人是极为普遍的,故“支贡”一词是可能是当时苯教师们诅咒这位赞普的诅咒语。现在北方族地区及川西一带的方言里还流传下来一句古代巫师诅咒人的话——“你这挨刀的!”“支贡”这句藏话如果按照这种诅咒语方式来说就是:“(你这)挨刀的赞普!”比“刀下死的赞普”的实际意义可能更确切一些。因为巫术和苯术在当时是相通的。《藏汉大辞典》在“支贡赞普”的词条里还说:“汉族地区所制铠甲亦于此时初从马尔康输入西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思考当时藏汉地区苯术文化和巫术文化的交流情况。

三、道教与苯教的关系
 
1、道教、苯教概说
道教是汉族固有的宗教。渊源于古代中原地方的巫术。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张道临倡导于今四川崇庆县境鹤鸣山(又称鹄鸣山)。道教徒尊张道临为天师,故道教又名“天师道”。传说张天师很有法力,镇伏了许多妖怪。早期道教继承了不少巫术,带有浓厚的巫教色彩。道教的一部又称“五斗米教”,是东汉时农民起义的秘密宗教团体之一,在当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相传老子是春秋时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孔子曾向他问礼。着《老子》一书(即道德经)。《老子》一书是否是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书中有“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老子》书中包括着某些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提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福所伏”的思想。认为一切事物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等等。后来《道德经》奉为道教的主要教理思想。这是人间的“老君”。至于被“神化”后的“老君”,被说成生于世界混沌初开的远古时期。传说“老君”是从其母之右胁下生出来的,生下来时,即有九龙吐水灌洗其身;生下来时即能行走,一步生一朵莲花,共生了九朵莲花。“老君”被说成具有81种神变化身,法力无边。他在山洞里得72章天书,遂创道士教。
“八卦”之说也是道教的主要教理思想之一。传说远古时期,伏羲氏作八卦,后来周朝的周公著《易经》,进一步阐述八卦。八卦太极之说认为太极的一白一紫的物质表示一阴一阳;阴阳结合才生万物,才形成世界。八卦太极之说,最初为巫术所用,以占卦太极之说为道教吸收和发展,八卦太极图又成为道教的主要标志。
道教以《道德经》、《八卦太极说》、《正一经》以及《太平洞极经》等为主要经典。东晋时,葛洪于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整理并阐述了道术理论。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土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制订乐章,诵诫新法,又称为“新天师道”。接着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山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日臻完备。道教在发展过程中,还善于把一些分散的和没有系统的民间宗教修习法吸收为己用,丰富了道教的教理思想和宗教仪轨。
唐代,唐高祖李渊为了提高皇室李氏宗族的门第;在羊角山修“老子观”,奉太上老君为“元始天尊”,宣扬唐朝皇帝与“太上李老君”是同姓宗族,正式宣布道教位列于儒家、佛教之首。这一时期,道教极盛一时,普建道观。特别在川西一带道观甚多。以后,道教又分为正一、全真两派。信奉正一派的道士基本不出家,俗称居家道士,必须出家住观。
道士追求得道成仙,除诵经外,还炼丹求长生不老之药物,继承巫医的调息之术(即气功之一),以求羽化成为“神仙”。道教有教化人追求成为神仙的故事。“八仙过海”的故事,就是反映道教如何成为神仙的历程。八仙中有官员、道士、巫师、乐师、商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出家的,有在家的。深得过去各界群众信仰。
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原地方后,儒、道、释三教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对方的教理、仪轨。一些道士用《道德经》的思想去诠释佛教教理。历史上一个时期有过一段“道佛合流”之势,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相互斗争和吸收中,各自都得到了丰富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