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是指道教的道士。这两段文章还说明以下问题:(1)高昌是八世纪前西域四镇中一个小邦的国名。这里指的汉地是指当时吐蕃占领的河、陇地方。系指公元八世纪吐蕃占据河、陇地方和西域四镇的时期;(2)藏族把道教和道士称为“笨波”,至少在公元八世纪就开始了;(3)这位道士来当芒布传授的知识是秘传的知识,即道教在占卜、祈福、禳灾、镇邪、祭祀中的一些秘密仪轨。道教的部分整理、仪轨至少是这一时期为苯教徒所吸收。
《土观宗派源流》说:“笨教”其见解行持与诸乘的教理,是按照总摄苯教八万四千法门的《密咒关隘日光庄严论》中所写的。此论是大食、汉地、天竺及藏地等众多成道大德在芒喀秘密苯窟中聚会时篡集的。这段话的历史背境没有说,芒喀是何地?也不清楚。但这段话表明苯教的见解、仪轨和“九乘”等教理,是在有汉地的成道大德(有名的道士)参与下篡集的。
5、对藏文史籍中“天师”一词的探索
《奈巴班智达教法史》载:“印度班智达李敬受于阗尼天师和吐火罗译师罗生措的邀请前往汉地传教。”于阗,藏文称为尼域“天师”是道教中高层道士的尊称。正如前面所述,道教徒称其创立人张道临为张天师。这里所说的尼天师可能是当时于阗地方道教的高层人士。这表明公元4世纪前于阗地方已有了道教。当时于阗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上,中原的巫文化和道教文化也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商队传入了于阗地方。于阗与象雄的关系密切,道教文化也会波及到象雄。公元631年大羊同国部落(即象雄)遣使与唐通好。当时于阗也传入了佛教。正如前面所述,中原地方有一段时间曾出现过“道佛合流”的局面。所以道、佛两家都在于阗传播。
公元7世纪,唐朝的使节、朝圣者也通过唐蕃古道到天竺,引起了印度对道教文化的兴趣。(法)石泰安《西藏文明》说:当时“迦摩缕波(阿萨姆)的国王曾向他索求一尊老子的塑像,并要求送他一本《道德经》的译文”。可以想象道教文化的足迹不仅到达了青藏高原,而且通过唐蕃古道对当时印度的影响程度。
① 参见吴健礼《试探巫文化和道教文化在青藏高原的足迹》,载《西藏研究》1996年1期。
② “汤吉勒巴”藏语意为“全知”,是如来佛名号之一,后来一般也用于尊称达赖和班禅。
① 见《中国藏学》,1995年2期第144页载吴均来函。
① 历史上苯教较大的寺院有:西藏谢通门县的辛达顶寺、阿坝州金川县的雍仲拉顶寺。现在西藏较大的苯教寺院是日喀则大竹卡地方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茹拉雍仲林寺。该寺创建于1834年,1980年修复开放。苯教徒有居家的和出家的两种。
《土观宗派源流》说:“笨教”其见解行持与诸乘的教理,是按照总摄苯教八万四千法门的《密咒关隘日光庄严论》中所写的。此论是大食、汉地、天竺及藏地等众多成道大德在芒喀秘密苯窟中聚会时篡集的。这段话的历史背境没有说,芒喀是何地?也不清楚。但这段话表明苯教的见解、仪轨和“九乘”等教理,是在有汉地的成道大德(有名的道士)参与下篡集的。
5、对藏文史籍中“天师”一词的探索
《奈巴班智达教法史》载:“印度班智达李敬受于阗尼天师和吐火罗译师罗生措的邀请前往汉地传教。”于阗,藏文称为尼域“天师”是道教中高层道士的尊称。正如前面所述,道教徒称其创立人张道临为张天师。这里所说的尼天师可能是当时于阗地方道教的高层人士。这表明公元4世纪前于阗地方已有了道教。当时于阗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上,中原的巫文化和道教文化也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商队传入了于阗地方。于阗与象雄的关系密切,道教文化也会波及到象雄。公元631年大羊同国部落(即象雄)遣使与唐通好。当时于阗也传入了佛教。正如前面所述,中原地方有一段时间曾出现过“道佛合流”的局面。所以道、佛两家都在于阗传播。
公元7世纪,唐朝的使节、朝圣者也通过唐蕃古道到天竺,引起了印度对道教文化的兴趣。(法)石泰安《西藏文明》说:当时“迦摩缕波(阿萨姆)的国王曾向他索求一尊老子的塑像,并要求送他一本《道德经》的译文”。可以想象道教文化的足迹不仅到达了青藏高原,而且通过唐蕃古道对当时印度的影响程度。
① 参见吴健礼《试探巫文化和道教文化在青藏高原的足迹》,载《西藏研究》1996年1期。
② “汤吉勒巴”藏语意为“全知”,是如来佛名号之一,后来一般也用于尊称达赖和班禅。
① 见《中国藏学》,1995年2期第144页载吴均来函。
① 历史上苯教较大的寺院有:西藏谢通门县的辛达顶寺、阿坝州金川县的雍仲拉顶寺。现在西藏较大的苯教寺院是日喀则大竹卡地方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茹拉雍仲林寺。该寺创建于1834年,1980年修复开放。苯教徒有居家的和出家的两种。
上一篇:警惕社会转型中的畸形博弈
下一篇: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