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8)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8 69.8 32 0.971
荷兰 2040 67.8 17 0.973
比利时 2008 70.6 21 0.979
奥地利 1968 71.4 9 0.976
瑞典 1748 83.8 23 0.976
日本 1735 77.4 10 0.977
爱尔兰 1576 76.2 19 0.978
芬兰 1529 76.3 31 0.977
英国 1527 79.9 18 0.977
新西兰 1450 77 41 0.972
西班牙 1384 70.5 7 0.971
葡萄牙 1345 67.5 12 0.951
希腊 1307 54.4 14 0.963
四、小 结
非典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非典是突如其来的,但它之所以带来如此严重的危机,有着深层的、制度性的原因。本文提供的大量数据表明,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在中国的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失职与市场失灵同时存在。其后果是卫生防疫体系千疮百孔,卫生服务极不平等,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即使没有这次非典危机,我们的医疗卫生体制迟早会产生类似甚至更严重的危机。
非典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其最直接的教训是,公共卫生危机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现在关于非典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各种各样的估计,即使按最低的估计,损失额也大大高于若干年政府的卫生投入。这是对我们长期忽略公共卫生事业的惩罚。
不过,如果仅仅在这一层面吸取教训是不够的。首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命题。“发展”绝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而是指全体公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这个全面发展目标的手段。如果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那么社会公正、环境保护、让所有孩子接受基础教育、让所有人健康生活是更大的硬道理。我们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指望经济增长能自动带来其它目标的实行,无异于缘木求鱼。公共卫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因为人只有一次生命,享有卫生保健是一项基本人权,它关系到人生命的长度和质量。如果一个国家传染病、流行病失控,人们的健康水平低下,经常受到病魔的折磨,得一场重病就可能搞得倾家荡产,那么,不管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多快,都市看起来多么现代化,私家轿车拥有率有多高,对相当多的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认识到这一点,政府绝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忽略公共卫生,绝不能放弃自己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职责。
其次,我们必须清醒了解市场的双重局限性。第一,市场充其量只能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无法解决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第二,也许在经济的很多领域,市场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在外部性很强、信息不对称的领域,市场往往失灵,亦即,不光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反倒会降低效率。公共卫生的公平性比经济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公平性更加重要,因为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人生命的质量和谋生的潜能。即使不从道义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所有人提供起码的卫生保障也是建立一个完整公共卫生系统的前提。这次非典危机告诉我们,不可能为大都市里的富有阶层单独建立一个玻璃罩式的先进防疫系统。如果疫情在贫困阶层中蔓延、在其它地方蔓延、在农村蔓延,这个富有阶层迟早逃不过厄运。在公共卫生问题上,所有人必须同舟共济。既然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如此重要,把它交给市场便是完全错误的。另外,医疗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领域。卫生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蒙骗患者,患者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欺骗保险公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为自己的国民提供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全民医疗保健计划,而不是把患者和医护人员推向市场。
过去十几年,中国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改革医疗卫生制度。由于经验不足,认识上出现偏差,走了一些弯路是难以避免的。如果这次非典危机敲起的警钟能使我们清醒认识到“投资于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种种弊端,那么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使危机变成重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契机。
早在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1986年中国政府明确对实现这一目标作出承诺。然而,2000年已经过去,“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并未实现。现在,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中国政府应该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重新作出承诺。为真正实行这个目标,政府财政必须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目前,我们财政预算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仅占政府总支出的3%左右,占GDP的0.5%左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改革开放二十年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我们应该、也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把这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5%和1%,在中长期把它们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即11%和2.5%。除了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持力度外,支持的重心也必须从东部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省份,从大城市、大医院转向农村基层卫生防疫保健机构,从富有阶层转向贫困阶层。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曾经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造过辉煌,只要走出指导思想的误区,我们完全可以再造辉煌。
荷兰 2040 67.8 17 0.973
比利时 2008 70.6 21 0.979
奥地利 1968 71.4 9 0.976
瑞典 1748 83.8 23 0.976
日本 1735 77.4 10 0.977
爱尔兰 1576 76.2 19 0.978
芬兰 1529 76.3 31 0.977
英国 1527 79.9 18 0.977
新西兰 1450 77 41 0.972
西班牙 1384 70.5 7 0.971
葡萄牙 1345 67.5 12 0.951
希腊 1307 54.4 14 0.963
四、小 结
非典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非典是突如其来的,但它之所以带来如此严重的危机,有着深层的、制度性的原因。本文提供的大量数据表明,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在中国的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失职与市场失灵同时存在。其后果是卫生防疫体系千疮百孔,卫生服务极不平等,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即使没有这次非典危机,我们的医疗卫生体制迟早会产生类似甚至更严重的危机。
非典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其最直接的教训是,公共卫生危机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现在关于非典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各种各样的估计,即使按最低的估计,损失额也大大高于若干年政府的卫生投入。这是对我们长期忽略公共卫生事业的惩罚。
不过,如果仅仅在这一层面吸取教训是不够的。首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命题。“发展”绝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而是指全体公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这个全面发展目标的手段。如果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那么社会公正、环境保护、让所有孩子接受基础教育、让所有人健康生活是更大的硬道理。我们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指望经济增长能自动带来其它目标的实行,无异于缘木求鱼。公共卫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因为人只有一次生命,享有卫生保健是一项基本人权,它关系到人生命的长度和质量。如果一个国家传染病、流行病失控,人们的健康水平低下,经常受到病魔的折磨,得一场重病就可能搞得倾家荡产,那么,不管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多快,都市看起来多么现代化,私家轿车拥有率有多高,对相当多的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认识到这一点,政府绝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忽略公共卫生,绝不能放弃自己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职责。
其次,我们必须清醒了解市场的双重局限性。第一,市场充其量只能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无法解决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第二,也许在经济的很多领域,市场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在外部性很强、信息不对称的领域,市场往往失灵,亦即,不光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反倒会降低效率。公共卫生的公平性比经济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公平性更加重要,因为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人生命的质量和谋生的潜能。即使不从道义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所有人提供起码的卫生保障也是建立一个完整公共卫生系统的前提。这次非典危机告诉我们,不可能为大都市里的富有阶层单独建立一个玻璃罩式的先进防疫系统。如果疫情在贫困阶层中蔓延、在其它地方蔓延、在农村蔓延,这个富有阶层迟早逃不过厄运。在公共卫生问题上,所有人必须同舟共济。既然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如此重要,把它交给市场便是完全错误的。另外,医疗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领域。卫生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蒙骗患者,患者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欺骗保险公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为自己的国民提供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全民医疗保健计划,而不是把患者和医护人员推向市场。
过去十几年,中国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改革医疗卫生制度。由于经验不足,认识上出现偏差,走了一些弯路是难以避免的。如果这次非典危机敲起的警钟能使我们清醒认识到“投资于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种种弊端,那么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使危机变成重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契机。
早在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1986年中国政府明确对实现这一目标作出承诺。然而,2000年已经过去,“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并未实现。现在,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中国政府应该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重新作出承诺。为真正实行这个目标,政府财政必须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目前,我们财政预算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仅占政府总支出的3%左右,占GDP的0.5%左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改革开放二十年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我们应该、也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把这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5%和1%,在中长期把它们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即11%和2.5%。除了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持力度外,支持的重心也必须从东部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省份,从大城市、大医院转向农村基层卫生防疫保健机构,从富有阶层转向贫困阶层。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曾经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造过辉煌,只要走出指导思想的误区,我们完全可以再造辉煌。
上一篇:国外两种较常见的全球化定义
下一篇: “汉文化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