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摘要]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在此过程申,节气成为人们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为弥补节气的缺陷,人们又以物候作为节气的补充。在节气、物候形成、传播与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农谚与老农又成为这些农时知识的载体。总之,节气、物候、农谚、老农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一个体系以指导着农事活动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农时;节气;物候;农谚;老农

 

 

一、      前言

二、       

  农业生产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以获取物质资源的活动,其由一系列工作环节所组成。为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一年之中,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各个工作环节必须要顺应农时而依次展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了农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相传早在尧时就曾命羲仲等人根据天象,“敬授人时”。⑴以后,《夏小正》、《诗经。豳风.七月》等都曾记录一年之中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至于农时对于农作物生长的意义,《吕氏春秋·审时》篇曾有集中讨论,认为“凡农之道,厚之为宝”。叶世昌先生认为,“厚”在此很可能就是“候”的假借字。⑵对此,以后历代的农学著作亦都有所提及,如西汉《氾胜之书》、南宋《陈旉农书》、元《王祯农书》、明马一龙《农说》等。在这其中,又以王祯的论述最为直接明了:“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

成。”⑶

    农业生产活动必须要顺应农时,那么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今天的先进仪器条件下又是如何把握农时的呢?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督导作用可能发挥了一定的功效。如《诗经.七月》中有“田畯至喜”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督导农事的官员。《吕氏春秋·十二纪》更是有详细记载:正月,天子要布告农事,命令田官“皆修封疆,审端经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植,以教导民,必躬亲之”,教导人民做好农业准备工作,并因地制宜种植作物;四月,“明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功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督导人民抓紧农时努力工作;八月,有关官员要“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督促人们要及时收获。以后封建皇帝与各级州县官吏每年春天都要“亲耕籍田”,可能就是这种传统在后世的延续。官府外,一些个人或团体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如王祯就曾“取天地南北之中气,立作标准”,作授时图,“与日历相为体用”,并且主张“务农之家当家置一

本,考历推图,以定种艺”。⑷以后的徐光启等人也都曾仿效。民国时期,浙江农业协进会也曾编著一本《农家历》,目的就在于改变以前人民那种“无相当之常识,于农忙农闲,无预定之规则”⑸的状况,指导人们按时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活动。

  不论政府、相关团体还是一些个人,他们可能确实在指导农民掌握农时以顺利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一方面,政府、团体或个人作为外部力量,他们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⑹;另一方面,同时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握农时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因此,在这背后肯定还有一套更为基本的、为大家所共同依赖的准则,那这一套准则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就试图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探讨一般的普通民众,他们开展农事活动的准则是什么,范围则限定在近代的江南地区。⑺

 

  二、节气:主要的准则

 

  农民主要是依靠什么来掌握农时、以保证农事活动顺利进行的呢?答案是节气。当笔者在湖州农村做实地考察、与许多老年人交谈而问到这一问题时,几乎每个人都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节气,当然是节气。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此我亦受到了许多善意的嘲笑。对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亦早已指出过:“农民用传统的节气来记忆、预计和安排他们的农活。”⑻

    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其一共有二十四个,所以又称为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中每月两个。按顺序这二十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在我国很早就已出现,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二至和二分四个节气了。以后逐步

发展,至迟到秦汉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最终形成⑼。二十四节气是农事经验的总结,其很早就被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如《礼记·月令》所载:“孟春之月,……,是月也,以立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氾胜之书》亦有论及,如耕田“凡耕之本在趣时和土,……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王祯亦曾说:“十二辰日月之会,二十四节气之推移,七十二候之迁变,如环之循,如轮之转,农桑之节,以此占之。”⑽

    二十四气节最初是根据黄河流域的自然气候特点而产生的,由于其能反映农事季节,便于掌握农事活动而逐步向黄河流域以外的地区推广开来。但是,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是不同的,二十四节气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各地在利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与运用。如以冬小麦播种为例,在黄河流域播种的适宜时期为秋分时节,正所谓“秋分种麦,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晚”、“白露早,寒露迟,只有秋分正当时”,而在华中就是“寒露霜降正当时”,浙江则为“立冬播种正当时”、“大麦种过年,小麦冬至前”。⑾于是,二十四节气只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情形被打破,各地人民根据本地特点,用自己积累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来指导农事活动。总之,虽然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没有变,但其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近代江南地区,人们就是用这经过调整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关系来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此地流行的农谚中看出来。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掌握好播种季节是重中之重。因为播种季节的迟早就决定了农作物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季节与气候,从而对整个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正如农谚所云:“莳秧一日迟,十日追不到。”⑿因此,为使农事活动顺利开展,首先就是要掌握好播种时节。在农谚中,关于播种方面的最多,应该就是明证。下面我们就以江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为例来看一下。先是最主要作物一一水稻:“清明浸谷种,勿要问爹娘”(浙江);“谷雨浸谷种,立夏落稻秧”(南汇);“清明前后忙落谷”(松江);“谷雨下早秧,节气正相当”(上海);“谷雨浸种,立夏落秧”(川沙)。⒀而如果错过了最佳时节、播种延迟,结果只能是造成损失:“过伏不栽稻,栽了收不到”(苏南);“小暑里莳秧,只捞点钱粮”(宝山);“小暑插老秧,过年卖老娘”、“小暑里插秧,只好收点种子粮”(川沙)。其他作物,如麦类:“寒露种麦,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迟”(宝山);“寒露麦落泥,霜降麦头齐”(奉贤、川沙);“大麦不过寒露,小麦不过霜降”(苏南)。棉花:“清明种棉早,小满种棉迟:谷雨立夏正当时”(上海);“谷雨早,小满迟,立夏种花正当时”(奉贤);“立夏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回家”(上海)。油菜:“立冬种完麦子,小雪种完菜籽”(上海);“冬至菜花年大麦”(川沙)。蚕豆:“寒露种蚕豆”(上海);“蚕豆种在寒露里,一棵蚕豆一把荚”(川沙)。总之,各种作物的播种时期,都有相关节气与之相适应。

    看过播种,再来看收获。收获是农业生产大田劳作的最后环节,是农事活动的最终目的,因而也是农事中最值得重视的。因此,各种作物的收获也有一定的节气与之相关联。⒁如水稻:“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金山、宝山);“霜降一齐倒,立冬无竖稻”(上海);“霜降割晚稻”(嘉兴)。麦类作物:“芒种忙,收割忙”(川沙);“芒种夏至麦上场,家家户户一齐忙”(上海);“元麦不过夏至”(嘉兴、湖州);“大麦芒种忙忙割,小麦夏至无一棵”。⒂棉花:“白露三朝花上行”(嘉定);“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甘薯”(上海);“白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