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邻里关系研究(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存在的几种表现形式来看,我们认为,北魏时期既有相互关心、彼此照应的邻里关系,也有尔虞我诈、相互欺压的邻里关系,而邻里之间高尚品德人的存在对于基层社会风气的改善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邻里关系中所存在的消极甚而冷漠的现象,这些也只能是封建社会的残渣余孽,是应当摈弃的东西。


 三、邻里关系的特色

  北魏所控制的地区与当时南朝相比,在邻里关系方面有不少差异,这就构成了北方所独有的特色。根据当时人的记载,北魏时期,邻里之间的交往南北方的风俗习惯也有所差异,“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以申慰。北人至岁之日,重行吊礼;礼无明文,则吾不取。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北方地区在冬至岁首要行吊礼,而南方则“修书”或“过节束带以申慰”;在送客方面也有差异,北方迎送符合古道,而南方地区则“送客下席而已”。在丧葬习俗方面,邻里之间的交往也有不同,“江南凡遭重丧,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除丧,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己悯也。有故及道遥者,致书可也;无书亦如之。北俗则不尔。”[18]颜之推强调人们应当学习古人而不应学习邻里之间优秀的人物,“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19]
  从婚礼方面的习俗来看,邻里之间参加彼此的婚礼也形成独有的特色,“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数十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20]这种恶劣的婚姻习俗可以说与北方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并对后来社会习俗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孝的观念可以说深入人心,党孝敬长辈而与忠于朝廷相矛盾时,有些时候封建统治者为了倡导孝的观念,对于所谓的孝子往往给与很多的照顾。这种情况也为北魏的统治者所接受,这从北魏的相关史料即可以看出。北魏时,河东安邑人阎元明,“少而至孝,行著乡闾。”当太和五年(公元481年)被任命为北随郡太守后,“元明以违离亲养,兴言悲慕,母亦慈念,泣泪丧明。”当他“悲号上诉”时,朝廷允准“许归奉养”,他“一见其母,母目便开。”刺史吕寿恩列状上闻,“诏下州郡,表为孝门,复其租调兵役,令终母年。”而他在其母的忌日时,“每忌日悲恸傍邻。”[21]北魏政府先允准归家奉养母亲,然后又给与种种优待,其目的都是为了在乡邻面前树立起孝敬长辈的楷模,而他在母亲亡后“每忌日悲恸傍邻”也在邻里之间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孝子形象。河东闻喜人吴悉达有弟兄三人,年并幼小,“父母为人所杀,四时号慕,悲感乡邻。”他后来报仇后,逃往永安,“邻人孤贫窘困者,莫不解衣辍粮以相赈恤。”吴悉达兄弟几人的做法赢得了乡邻的好感,“乡闾五百余人诣州称颂焉。刺史以悉达兄弟行著乡里,板赠悉达父勃海太守。”[22]以示张扬。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李谧死后,四门小学博士孔璠等学官四十五人上书曰:“窃见故处士赵郡李谧:十岁丧父,哀号罢邻人之相。幼事兄玚,恭顺尽友于之诚。”李谧因丧父之后深得邻人的同情,又因通《孝经》、《论语》、《毛诗》、《尚书》,故而“州闾乡党有神童之号。”[23]河东女子姚女胜,因少丧父,无兄弟,母怜而守养,“年六七岁,便有孝性,人言其父者,闻辄垂泣。邻伍异之。”[24]因为思念父亲使乡邻对她另眼相看。
  如果一个人深得乡邻的爱戴或在乡邻中有崇高的威望,其亡故后往往能够得到乡邻的怀念,这由出土的墓志即可略知一二。奚真“资累叶之祯,禀气而慧,内穆宗门,外和乡邑。故为邦人所宗,本郡察孝焉。”[25]元宁在乡邻中“孝弟之称,朝野明闻。”所以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死后,“皇朝失色,槐佐惊颜,衢男缀歌于巷首,邻妇奄相于舂边。”[26]《魏轻车将军太尉中兵参军元珽妻穆夫人墓志铭》称夫人穆玉容,“奉上崇敬,接下喻温,邻无浊议,邑有清论。”[27]《大魏故宣威将军白水太守小剑戍主元公墓志铭》中称元平死后,“夙懃忠裂,剑蜀委节,于嗟上灵,忏此良哲,领方泣恸,邦里鸣咽。”[28]虽然说墓志关于乡邻对于诸人死后的怀念有溢美之词,但是至少这是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之一。
  关于邻里关系当时人也有许多颇有见地的看法,文明太后为元丕造申第。第成,孝文帝和文明太后率文武百官前去庆贺,太后说:“臣哉邻哉,邻哉臣哉。君则亡逸于上,臣则履冰于下;若能如此,太平岂难致乎?”[29]文明太后将君臣关系比作邻里关系,说明了在治理国家中君臣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也由之反映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对社会的影响。
  北魏作为北方地区兴起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在建立伊始即与汉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因而使其在邻里交往过程中也吸收了不少汉族的东西。但是,又由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民族特色,在邻里交往中又掺杂了本民族的社会习俗,从而形成与南朝相比明显的不同来。



参考文献
[1](北齐)魏收.魏书:卷四上世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北齐)魏收.魏书:卷十四高闾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北齐)魏收.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四释老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唐)李延寿.北史:卷十六太武五王·临淮王谭传附孝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北齐)魏收.魏书:卷三十八王慧龙传附宝兴子琼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北齐)魏收.魏书:卷九十三恩幸·赵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北齐)魏书.魏书:卷三十四王洛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唐)李延寿.北史:卷三十六薛辩传附谨子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唐)李延寿.北史:卷七十檀翥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四孝行·张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唐)李延寿.北史:卷十六太武五王·临淮王传谭传附孝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北齐)魏收.魏书:卷三十二高湖传附谧子树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北齐)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6](北齐)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7](北齐)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8](隋)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二风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9](隋)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三勉学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0](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二礼仪[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1](北齐)魏收.魏书:卷八十六孝感·阎元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2](北齐)魏收.魏书:卷八十六孝感·吴悉达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3](北齐)魏收.魏书:卷九十孝感·李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4](北齐)魏收.魏书:卷九十二列女·河东孝女姚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5]赵超.汉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孝廉奚君墓志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142.
[26]赵超.汉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轻车将军元府君墓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157.
[27]赵超.汉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魏轻车将军太尉中兵参军元珽妻穆夫人墓志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109.
[28]赵超.汉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大魏故宣威将军白水太守小剑戍主元公墓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143.
[29](唐)李延寿.北史:卷十五魏诸宗室·武卫将军谓传附东阳王丕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