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后殖民文化批判
最近,人们所谈论的后殖民文化批判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殖民批判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及法兰克福学派的反压迫、反专制的批判传统,又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观点,因此,它可称之为后现代和后殖民对抗性批评。后殖民文化批判继承了后现代文化批评的一些观点,吸收了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有关思想,如反中心性、反元话语、反二元论、反体系性等这些思维向度,提倡取消中心与边缘的区别。后殖民文化批评家反对殖民主义的二元主义思维方式,主张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复杂的异质性、偶然性、历史性,并把它们拿来用作反对西方文化殖民和语言霸权主义的思想武器。与后现代主义概念是有着强烈的西方中心色彩的话语体系一样,大多数挑起后殖民主义讨论的批评者由于兼具东西方的知识与生活背景的二重身份。这就使他们的文化霸权批判显得,其一,因为是在西方知识与话语框架中,使用第一世界的语言与学术对霸权进行质疑,他们容易变为维护霸权的同谋者。因为术语的西方化、单一性会重新导致全球历史与欧洲的中心化,结果是重复了殖民主义时期的普遍化倾向与维护了西方的文化霸权。其二,出身于第三世界的第一世界的后殖民知识分子是按照自己的主体性与认识论,也即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代表第三世界对西方文化霸权进行批判的。他们或者由于定位于西方学术体制,或者由于存在着与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权力—利益关系,使他们的后殖民批判即使表达了第三世界的立场,也不能完全代表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利益与呼声,他们对第三世界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与认识。所以,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的对文化霸权的批判具有局限性一样,后殖民的文化批判也存在上述局限性。
后殖民主义批判与后现代主义一样,都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无论是称之为晚期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还是称之为后现代社会等)的逻辑表现,只不过后现代主义的主流话语在西方第一世界,后殖民主义批判的主流话语则在第三世界。而全球化概念是一个与后殖民概念同样模糊不清的概念,下面,笔者仍从它们与文化霸权的关系讨论一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全球化概念的界定现在有以下几个公认的角度。第一,从信息角度,认为全球化是信息与通讯自由传递的全球化。这个层面的界定往往会把全球化归因于科技的进步。第二,从贸易与资本流动即经济角度界定全球化,认为全球化与资本全球流动、资源全球配置、世界性市场的形成、跨国公司及多国公司的出现等有着因果关系上的联系。第三,环境问题意识下的全球化,认为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共同问题,需要达成全球性共识。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上三个层面的全球化界定是最一般、大概也是最少引起争议的界定。另外,还有从体制、制度及文化层面等方面的界定。从文化与文明的角度界定全球化,或者说会不会出现全球化文化,这是一个敏感而争论颇大的问题,它不可避免地引起多元文化与文化中心主义、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争议。其实,现在国外全球化文化的研究者更多地认为全球化文化是不同地域、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他们注重的是不同文化与文明交流过程中的相互理解。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的全球化文化是一种在动态与差异(甚至矛盾冲突)中运动的过程,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理解、同中存异、共同发展的文化,它是一种关系(随着全球结构关系的变动而变动)定位而不是本质主义式的定位。
关于后殖民一词的用法,德里克认为,除了它在如实描述前殖民社会状况时有具体明确的所指对象(如后殖民社会或后殖民知识分子)以外,当它用来指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或全球状态的话语时,用法就比较模糊、抽象和缺乏具体的所指。fl后殖民批判是伴随全球化出现的,二者都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但相对于对全球化文化霸权的批判,后殖民文化批判更显得不是那么深刻。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对全球化文化霸权的批判。全球化理论依据对“中心论”与“反中心论”的态度基本上可分成“左”“右”两个阵营。持中心论的右派学者认为全球化进程就是西方现代化的普遍主义模式在全球的扩张,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是趋向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也同时就是西化。持反中心论的左派学者则认为全球化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是多种文明、众多主体、众多模式的推广与共存。例如德里达就不主张用“全球化”这个概念,认为全球化实际上就是全球资本主义。与此类似,反中心论的左派对全球化文化霸权的批判,就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把文化作为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掠夺经济利益和资本利润的手段或工具。全球化中经济的零散化、跨国公司资本流动的超越国界与民族性,使跨国公司对于文化的需求再也不是满足于过去的文化地方主义了,它们表面上打着文化多元主义的旗号,实际上隐蔽的目的是为了给它们的商品找到更多的市场,这样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合理性。因此,反中心论的左派认为,虽然一些右派分子也主张多元文化、主张差异与特殊性,但其实质是为了少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利益(对跨国公司是否代表单一民族国家的利益存在着争论,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它绝不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第二,全球化是通过科技手段、网络技术、大众媒介、话语霸权等潜移默化形式推行的文化霸权。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不是赤裸裸的,而是在人类文明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中,资本主义通过科技手段、话语体系把他们的文化产品巧妙包装起来以推行他们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达到文化霸权的目的。正如一位论者所论述的,“无论是后现代主义、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乃至全球化本身,都是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话语,他们具有最强的解释力。另一世俗的话语霸权来自好莱坞等娱乐业的文本生产。文本生产不能脱离空间生产,因而不可能没有文化、生活方式、甚至阶级等意识形态的意蕴与差异。网络技术则将这种意识形态即时地以‘元意识的’方式侵人他国。‑}1}第三,全球化理论中.“欧洲中心论”具有更为迷惑世界的外表,全球化文化对欧洲中心论的替代的提法不可能真正终结欧洲中心主义,它实际上更隐蔽地维护了欧洲中心论的文化霸权。今天,一些全球化的学者以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看似在自觉解构欧洲中心主义,主张多元、差异与边缘,主张多民族的文化平等共存,但资本主义文化自形成之日起就与欧洲中心主义难解难分了,它实际上不可能平等地容纳其它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模式。说全球化文化,表面上以更灵活的话语为欧洲中心论松动边界,其实目的还是为了欧洲中心论文化霸权。例如他们提东亚儒家文明的复兴,不还是认为东亚本土文化只有与资本主义结合才合理吗?欧洲中心主义看来不会容纳有别于它的文化叙事结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