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2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2.1傩文化
毛南族傩文化,体现在还愿傩舞。“还愿”毛南语叫“肥套”,旧社会,它是毛南族民间规模最大、最普通的一种敬神活动。所谓傩舞,就是“还愿”仪式中的舞蹈,毛南语叫“条套”,由师公戴着面具扮演神的角色跳舞表演。
“还愿”有一整套的唱本、服装和道具。唱本的主题思想是希望子孙繁衍、兴旺发达,希望与兄弟民族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唱本的经文巫语,都用汉语方块字,但不按汉语语法来造句,只有懂得汉语、毛南语和壮语的人才理解其意义。
“还愿”仪式做法是时,师公们手持刀、剑、铜铃等法器,头戴木制面具,身着古装戏服,口念经文巫语,唱傩神歌,跳傩神舞,轮番扮演36路神灵的角色进行“请神”仪式。傩舞是在“请神”仪式中穿插进行的。各路神灵面具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条套”即傩舞,其表演形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四人舞等小型舞蹈。傩舞的风格原始古朴、气氛肃穆庄重,在打击乐伴奏下,动作有轻柔文静,有热烈换了,亦如神灵们腾云驾雾,极富于神秘的巫术色彩,又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构成了毛南族民间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建国以来,广大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在继承毛南族传统傩舞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先后创编了取材于还愿傩舞的毛南族木面舞系列,它们曾先后两次东渡日本,一次台湾国际民族民间文化节展演,获得巨大成功,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载誉而归,这标示着毛南族傩舞的革新和发展又迈开了新的步伐。
2.2.2 花竹帽
毛南族的编织和雕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所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又叫“顶卡花”,使用削成只有半根火柴粗的竹篾织出精致的花纹图案,非常美观。所雕刻的木质假面具,形象生动逼真。所刻制的石柱、石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寿松和几何图案花纹,深为附近各族人民赞赏。
2.2.3 凤滕山古墓葬文化
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堂八村西北部一公里处,有一座“凤凰在飞”状的山峰,这山称凤滕山。传说,凤滕山有个神奇的故事,古代时期,一只凤凰飞到此地,在山脚下产了三个大蛋。此时,正有一只白虎路过此地,欲意侵犯凤凰蛋,伸出五爪,想抓凤凰蛋吃,正巧从岩龙伸出一条长长青龙,飞渡堂八之地,形成左青龙右白虎,西北对面的凤凰山,即凤滕山,自然成了龙脉宝地,宜于葬坟。从那时起,此地便成了毛南族先民在此安葬祖坟的地方,后形成数以百计的石墓群,成为毛南山乡最大的古墓场,整个石墓结构井然,均为坐西向东,全用精制的大料石营建,墓柱耸立,碑阁巍峨,高达数米,雄伟壮观。从有墓碑记载,绝大部分是清代之墓葬(还有相当一批坟墓比有碑的更古老,因无碑文考查),且大多数墓碑雕有各种花纹图案。如墓群中毛南族谭氏始祖谭三孝之墓,刻有龙、风、傩神、麒麟、狮子、鳌鱼、阴阳鱼、八卦、姜太公、万字图、金宝葫芦等等。雕刻工艺精细、刀法流畅,图案精美,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即对研究毛南族历史和文化艺术有均高的价值,也充分展示了毛南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华。